“但是朱元璋还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
朱元璋闻言一怔。
他原本还是颇为得意的,因为朱辰能够理解他的意图,只要能理解他的意图,就会知道,他这个封王戍边之策是深思熟虑而得。
而且朱辰拿出地图来跟他说,显然他的空间战略布局朱辰也都看出来了。
这个朱辰果然不简单。
可是,朱辰话锋一转,又说自已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
到底是朱辰没有彻底理解自已意图,还是他真的看出了什么漏洞?
朱元璋皱着眉头,尝试问道:“是朱元璋没有考虑到限制藩王造反的情况吗?”
朱辰摇头道:“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其实已经考虑了,而且很充分,在分封的时候,朱元璋就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
“所以,诸王就藩,对于朱元璋而言,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但朱元璋的苦心经营,最终却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朱辰的话,让朱元璋陷入了沉默之中。
“而且,你看这里。”
朱辰指着地图道:“朱元璋的布局除了敷险隘,控要塞,对外形成共御蛮夷的防线以外,对内其实也形成互相牵制之势,藩王之间不允许私通,只要有一家藩王反,朝廷可以联合其他藩王迅速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所以,只要不是半数以上的藩王联合造反,朝廷几乎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听罢,朱元璋露出不能再赞同的表情。
可以说,朱辰完全将他封王戍边的整个谋篇布局给读透了。
诚然。
他也觉得自已该考虑的都考虑了,可是为什么封王戍边之策,在他死后仅仅就坚持了四年时间,便土崩瓦解。
为什么?
难道说他真的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
可究竟是哪一点?
朱元璋看向朱辰,一脸诚恳的道:“那请问先生,朱元璋究竟忽略了哪一个极其重要的点呢?”
朱辰道:“朱元璋忽略了他的继承者。”
“他的继承者?”
朱元璋闻言一下子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只听朱辰继续道:“朱元璋虽然有着长远的战略目光,想要用自已的战略布局,保大明的子孙后代能够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是,他的继承者不见得每一任都有他那样的战略目光。”
“只要是世袭的皇位,就没有人能保证代代明君。”
“朱元璋后面的继承者中只要有一任没有足够的战略目光,就有可能破坏了其中一环,环环相扣中的一环被破坏了,那么,朱元璋所布下的一切就都会被毁于一旦,甚至反噬大明。”
“事实上,很不幸,朱元璋的第一任继承者,就已经没有什么长远的战略目光了。”
朱辰的话,让朱元璋表情逐渐凝重。
朱辰倒是表情轻松,因为他只当是关于明史的一次普通聊天与探讨。
在喝了一口茶之后,朱辰继续道:
“因为朱标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的第一任继承者是朱标的庶子朱允炆,朱允炆虽然继承了朱标的仁孝,但却没有他父亲的手段,在政事上更是仁柔少断。”
“事实上,年迈的朱元璋也看出了这一点,并不十分满意,曾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因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谏,才因此作罢。”
“而作为朱元璋第一任继承者的朱允炆,并没有能够理解他皇祖父的良苦用心,所以,朱允炆不仅没有贯彻封王戍边的政策,而且刚一继承皇位,便着手削藩,先后废除多位亲王,先削周王朱橚,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再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又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最后将矛头对准燕王朱棣。”
朱辰风轻云淡的侃侃而谈,而朱元璋的呼吸开始变粗,桌子底下的拳头已经捏紧了,指甲甚至扣进了肉里。
对于现在的朱元璋而言,这些都是没有发生的事。
但是,这些事都已经被记录在后世的史书上,就像朱辰说的,这些是大方向,基本不会有差的。
作为创建朱家皇朝的大家长,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手足相残。
但没想到,他才一死,便爆发了大规模的朱家内斗。
一位位亲王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更是发生了为保名节举家自焚的惨剧。
明明自已一心是为了朱家天下,苦思冥想而得的封王戍边政策,却在他刚刚去世,成了朱家天下的祸乱之源。
愚蠢啊!
他这个皇孙真是蠢钝如猪啊!
朱元璋心中已经忍不住开骂了,就算你要削藩,那也要等皇位坐稳以后,聪明的谁会一上台就急不可耐的拿自已的皇叔开刀?
朱辰说的是对的。
他确实是考虑了一切,唯独没有考虑继承者的品质。
如果他能够万岁,他当然能够掌控一切。
但他怎么可能万岁?
这时,朱辰悠然问道:“如果你是燕王,你反不反?”
朱元璋沉吟片刻后,吐出一个字:“反。”
确实。
老四的性格和他最为相像,心机深沉,有勇有谋,怎么会甘心被贬为庶人呢?
朱辰道:“由于朱允炆大举削藩激化矛盾,各地藩王纷纷与朝廷开始决裂,而且,也是因为削藩,朱允炆将朱元璋布下的战略布局完全打坏,使得藩王互相牵制,外御蛮夷,内尊天子的局面被完全破坏。”
“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他与建文帝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燕王朱棣,借着皇明祖训,奉天靖难,由北平向南长驱而下,此时,朱元璋布下的几道防线已经破坏殆尽,没有了其他藩王的牵制,让朱棣看见了一丝机会,朱棣也抓住了这一丝机会,最终以藩王的身份登上帝位。”
“朱棣其实也是一名很有才干的皇帝,他在行事作风,乃至性格上更像他的父亲朱元璋,但是……”
“他并没有继续执行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知道为什么吗?”
朱元璋想了想,回道:“因为他是藩王造反出身,他害怕藩王的势力过于强大,所以不可能再给藩王军权。”
“不错!”
朱辰有些诧异的看着眼前这个古人打扮的中年人。
这个老黄感觉有时候很多浅显的知识都不懂,但是有时候他又能一针见血的点出一些东西。
真是怪哉。
朱辰继续道:“朱棣在称帝后,虽然没有像朱允炆那样严酷的削藩,但也以柔和的手段收回兵权,各大藩王或者内迁,或者削爵,在朱棣之后,大明的各大亲王都被朝廷控制得极为严格,只剩一个显赫的身份和富贵,并无实权,封王戍边之策,荡然无存。”
“总得来说,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除了他在位的时候得以施行外,在其他时候,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施行。”
“所以你说,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究竟是对还是错?”
朱元璋哑然。
封王戍边虽然造成了燕王朱棣举兵造反,夺得帝位,但是,这是朱允炆自已的愚蠢造成的,而且,这不见得就是一个坏结果,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之后,朱棣显然是比朱允炆更适合这个皇位的皇帝。
大明的皇位始终还是朱家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也是暗暗长出了一口气。
他以为,自已绞尽脑汁,苦心经营的封王戍边之策,最终被历史证明一无是处,这让他心如刀绞。
连他自已都分不清对错了。
但是朱辰的分析,却让他这个当局者仿佛拨云见日,眸光湛湛。
是啊。
他的封王戍边之策其实也就他在位的时候真正得以完整的实行了,谁又能说得清是对还是错呢?
这个朱辰真乃非常之人。
一通分析下来,让他心口叹服。
冥冥之中,他能够来到这里,看到了后世的一角,看到了他大明的历史,更是遇上朱辰这样的奇人,难道说,是上天想要他大明一个改变结局的机会吗?
心念及此,朱元璋看向朱辰的目光都变了。
而朱辰却仍旧一脸从容。
他自始至终都把这场对话当作是两个历史爱好者之间的探讨。
他喜欢这种探讨。
往往两个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才能擦出火花。
他以前在教育机构做老师的时候,就喜欢这种探讨式的教学。
朱辰道:“封王戍边之策对与错,历史没有印证过,现在也无法再印证了,但是,朱棣上位后削弱过的封王政策,却给大明留下了无穷的祸患。”
朱元璋闻言愕然……
(http://www.94xsds.com/book/25579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