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培养和传承,为家族兴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培养和传承,为家族兴盛

 

在之后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拓跋嗣必须解决帝国未来掌舵的人选问题。

这个确实很重要,北方民族的所有政权,一代雄主之后,继任者或昏聩无能,或谋略短浅,显赫一时的帝国在二、三代后就土崩瓦解,皇族一脉被屠戮殆尽,看苻坚之后的前秦,慕容垂之后的后燕,姚兴之后的后秦,哪个不是活生生血淋淋的前车之鉴?

回到自已父亲拓跋珪身上,也是如此,父亲自已身死于拓跋绍之手,要不是拓跋嗣自已挺身而出,身边有大量的忠正之才辅佑,北魏帝国很可能已经重蹈覆亡的覆辙。

第一代人兴,靠能力和运气。

第二代人兴,靠个人能力,更依靠上一代打拼下来的那一方天地。

第三代人再到之后各代,代代兴旺靠健全的培养体系和良好家风的传承。

但残酷的事实是,无论国家还是家族,到了第三代就是生死门槛,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几乎成了魔咒,我们中华先辈说的“富不过三代”是至理名言,

但这种衰亡循环的魔咒必须打破。

对帝国未来掌舵人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尽管拓跋嗣此时还十分年轻。

拓跋嗣听从崔浩、长孙嵩等人的意见,把嫡长子拓跋焘作为继承人,早早让他参与处理朝中大事,锻炼治国能力。

给拓跋焘配备了两拨贤臣来辅佐,任命长孙嵩、奚斤、安同这些老臣为左辅官,崔浩、穆观、丘堆这些新生代为右辅官,新老搭配共同辅弼太子,其余百官则居于左右辅官之下,听候差遣。

这六个人中,长孙嵩德高望重,曾经辅助四代拓跋帝王,起到绝对镇场子的作用;奚斤足智多谋;安同做事明达干练;穆观熟悉业务,擅长领会拓跋嗣的意图;崔浩博闻广记,精通天象和民情;丘堆一心为公,处世谨慎。这六个人各展所长,组成了北魏当时最强的领导班子。

拓跋嗣为下一代提前布局的政治架构在日常政务的不断锤炼中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少年拓跋焘倚重的力量。

每当拓跋焘处理政务时,拓跋嗣避居在西宫里从不干涉,但不时悄悄出来,躲在旁边观察太子和各辅臣如何裁断政事,看到裁决正确,就高兴地离去,听到有不妥的地方,便令人记录下来,晚上再对拓跋焘进行单独指教。

夜深时,在偏殿的烛光照影之下,这对年轻的父子经常在一起评价时局,议论对策,分析成败。

文武百官有时就疑难问题去请示拓跋嗣时,拓跋嗣笑着挥挥手说:“这个我不知道,去让你们的少国主决定吧!”

在这六个大臣的鼎力辅助下,在拓跋嗣的精心教导下,拓跋焘快速成长,慢慢具备了驾驭时局的能力,为之后成为了第三代领导核心做好了准备。

拓跋嗣终于找到了打破这种魔咒的办法,他这种接班人培养方式,也被之后几代帝王很好的传承下去,事实证明非常成功。从拓跋珪开始,北魏连续6代帝王工作表现良好,其中3位堪称优秀。

单论这点,拓跋嗣对自已国家的功绩和父亲拓跋珪相比也毫不逊色。

北魏,终于不再像其他的政权那样,短暂兴盛后又倏然灭亡,犹如旭日东升一般,把蒸蒸日上的势头持续了百年,最终在中华民族的春秋史书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笔印记。

一边进行日常型事务的处理,草原民族出身的拓跋嗣,还渴望追循先辈的梦想,为帝国开疆拓土,征灭敌国。

毕竟,跨马杀伐才是草原男人最原始的血性。

当时的国际环境可以说喜忧参半。

南方本来已日薄西山的晋朝,在刘裕实际操控下的居然如同回光返照一样风头正劲,对内平定了孙恩、桓玄之乱,对外剿灭了山东的南燕政权,精兵悍将良臣谋士辈出,成为当世之霸。

西部的后秦,第二代秦国帝王姚兴刚死,新主姚泓继位,这个姚泓并无济世之才,后秦帝国的国运已经是日暮西山。

西边还有个不大不小的麻烦,是已经改名叫赫连勃勃的刘勃勃建立的夏政权。

赫连勃勃是拓跋嗣父亲拓跋珪的老熟人了,当初趁着拓跋珪年幼,赫连勃勃的父亲刘卫辰一个劲的想把拓跋珪磕死,几次差点置拓跋珪于死地,终于惹翻了拓跋珪,借着刘卫辰进攻的机会,拓跋珪反击得手,随后率领大军进入刘卫辰的领地,强追不舍攻城掠地,杀了刘卫辰和他的全族,当时单单跑掉了当时还叫刘勃勃的赫连勃勃,本着除恶务尽的想法追捕赫连勃勃,不料赫连勃勃被人送到后秦高平公没奕干那,没奕干不仅收留了赫连勃勃,还把自已的女儿嫁给了他。背靠着岳父的支持,赫连勃勃终于逃脱了拓跋珪的追杀。

赫连勃勃也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而且能言善辩,很快获得后秦皇帝姚兴的器重,把镇守秦国北部疆土的重任交给了赫连勃勃,帮助赫连勃勃召集原来的旧部,把指挥权交给了赫连勃勃,羽翼逐渐的赫连勃勃野心膨胀,邀请自已的岳父没奕干打猎,趁其不备袭杀了没奕干,兼并了他的部众。

没奕干成了赫连勃勃称霸路上倒下的第一个牺牲品。

赫连勃勃下一个目标就是姚兴,虽然姚兴对赫连勃勃有知遇之恩,但对赫连勃勃而言,夺取姚兴的地盘,掳掠后秦的人口并没有什么道德负担。在赫连勃勃连踢带打的几番折腾下,后秦实力大损。

在后秦的废墟上,赫连勃勃建立起来的夏政权,和北魏并立,双方还维持着明面上的和平。

在遥远的辽东,曾经不可一世的慕容燕国,早已在不断的内耗下灰飞烟灭,虽然国名还叫燕,但主人早已换成了冯跋,这个冯跋也是个当世英杰,治国有方,而且特能活,统治小小的北燕30年,把北燕国打理得井井有条。

北部的柔然,打而不死,就像一只不远不近的狼,趁人不备总过来咬上一口,虽不致命也不得不防。

先打谁,拓跋嗣要好好琢磨。

柔然比自已还穷,打下的疆土没什么战略价值;

北燕地处偏寒,人口稀少,根本不值得一战,以后搂草打兔子顺手干掉就可以;

夏政权的赫连勃勃,不是个好惹的主儿,只能等他死后再做图谋;

晋国刘裕实在太强,拓跋嗣不是战争赌徒,不能以小博大;

最好的目标就是后秦,国力不强,还占据着关中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是咬一口就满嘴流油的肥肉。但魏和秦有姻亲关系,后秦对魏也是十分恭顺,对这个正在衰落的国家,拓跋嗣多少还有点下不去手。

先打扫下外围吧,拓跋嗣命长孙嵩北逐柔然,扫清掉北边的边患,静待时机的来临。

拓跋嗣没有等太久,很快有人出来帮忙了,毕竟盯着这块肥肉的人不只拓跋嗣。

这个人是刘裕,百战百胜的战神。


    (http://www.94xsds.com/book/406378-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