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乱得不可开交,北方的拓跋濬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外患已除,他和自已的中枢班子放开手脚整顿国务,平剿内叛,与民休养生息,不断夯实基业,修补拓跋焘时期留下的各种裂痕。
十六岁时,拓跋濬按惯例册立了皇后和太子,这是帝国稳固繁荣的象征。
皇后,主宰后宫母仪天下育养后代。
太子,是帝国未来的希望和基本。
和以往一样,册封仪式隆重而热烈。
拓跋濬自已也没有想到,此次的例行公事,一位数百年难遇的圣贤皇后横空出世,又间接培育出一位震铄古今的伟大帝王,他们联手在十几年后把北魏国势推向上巅峰。
这位皇后不是一般的强,之后数百年也只有武则天能与之相媲美。
皇后姓冯,出身北燕皇族,祖上三代都曾经阔过。
冯皇后的祖父是北燕的末代皇帝冯弘,父亲是冯弘的儿子冯朗,在拓跋焘时期任辽西郡公,母亲王氏朝鲜平壤人。
拓跋焘征灭北燕时,冯弘南逃,而冯朗则带着全家投奔拓跋焘,拓跋焘对冯朗非常不错,晋封为公爵。
出身公卿之家,冯氏容貌自然超凡脱俗,举止优雅,一颦一笑都别有风韵。难得的是冯氏还特爱学习,对经史子集烂熟于胸,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识的衬托下,青春年少的冯氏无论怎么比都是出类拔萃的邻家女孩。
欲成大器,必受磨难。
老天爷不会让任何一个大才缺少磨炼,老天爷对他青睐的人更是要扔在血火中淬炼。
平地起风雷,一场巨大的变故在冯家陡然而起。
冯氏的父亲冯朗获罪被杀,富贵如同烟云般消散,快得来不及去做任何准备。
冯家被抄,年少的冯氏被遣入宫中为奴。一夜之间变天了,冯氏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公主变为被人呼来唤去卑微的奴婢。
身份和心理的巨大落差,时刻煎熬着冯氏幼小的身体和柔弱的心灵。冯氏不明白,之前对自已毕恭毕敬的人,现如今却都恶语相向,他们都怎么了?这个世界怎么了?
她困惑,她迷茫,她恐惧,未来一片混沌。
当一个人对眼前现实迷惑不解的时候,读过的书就是指引他走出迷途的指南针。
从书中看到历史人物的经历,再看现在的自已,也许能知道未来的自已要走向何方。古人把答案都用写书的方式告诉了后世的读书人,后人在书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为自已指点迷津。
有人迷惑于困局自暴自弃成为井底之蛙,有人拨云而见日蓄势待发以图涅槃再生,这就是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文章给冯氏带来心灵的片刻安静。历代先贤的成功之路让冯氏理解当下,看清未来。
在这个环境下要生存下去,冯氏首先就要学会隐忍,这是生存之道。
无论是在宫中做卑贱的奴婢,还是在之后贵为一国皇后时去处置跋扈的权臣,亦或是在推动新政时面临的重重阻力。隐忍是成长的必修之课,小小的年纪,冯氏就已经在切身经历。
身处宫中,冯氏隐隐地明白,自已处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原因是权力。
有了他,所有人都会对自已奴颜媚骨唯唯诺诺。
所有的变故,都是因为拥有和失去权力产生,难怪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对这个怪兽如此痴迷,为了获取他而不择手段。
天堂和地狱在哪?其实就在于权力的摆布之间。
在冰冷的后宫中,冯氏继续着毫无尊严的生活,被吆来呵去,像狗一样生活。
干活、睡觉、挨骂、孤独,成了冯氏生活的全部,唯有对未来那一抹光的执着给她以生存下去的勇气。
等待、忍耐、坚持。
对冯氏而言,如果后宫还有一点点温情的话,那是来自同样在深宫中生活的姑母,她曾是拓跋焘的左昭仪。
昭仪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是妃嫔的第一级,拓跋焘又把昭仪等级分为左右两级,冯氏的姑母在后宫也是仅次于皇后的存在。但作为前任皇帝的妃嫔,每天也只能谨慎地活着,仅仅自保而已,虽然在生活上对冯氏处处体恤照顾,但对于改变冯氏的地位暂时也无能为力。
两个同样处境的女人,在后宫中相互安慰,为求他日一飞冲天。
随着冯氏一天天的长大,良好的基因逐渐展现,年轻的冯氏出落的也愈发俏丽多姿。终于在她15岁时,机会来了,出众的容貌让她入选后宫,成为拓跋濬的贵人,地位不高不低,但这和原来的生活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难说这个过程,没有冯氏姑母从中的积极运作,能让冯氏在乱花迷眼的后宫中进入拓跋濬的法眼。
无论怎样,第一步已经迈出了。
在拓跋濬的宫中,冯氏用女性的柔情,让在朝堂上被政务搅扰得疲惫不堪的拓跋濬回来后有个休憩的空间,诗词相合,乐舞升平,在不断的融合中,拓跋濬和冯氏的感情也逐渐巩固,冯氏在拓跋濬心中的地位也逐渐稳固。
很快,拓跋濬的儿子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按照子贵母死的传统,拓跋弘的亲生母亲李贵人被赐死,拓跋弘交由冯氏抚养。对这个孩子,冯氏视为已出,悉心呵护。
在和拓跋濬频繁的接触中,拓跋濬重用汉臣,制衡权臣,带着鲜卑民族向汉化不断靠近的做法,也让冯氏的思想在耳濡目染中和拓跋濬不断靠近,对北魏局势的分析越加老到,朝堂斗争的技巧也逐渐掌握。
后宫祥和,夫妻琴瑟和鸣,拓跋濬很欣慰。
南患已除,内政趋稳,后宫安宁,皇子仁明,拓跋濬转头向宿敌柔然用兵,他亲自统率十万骑兵,十五万辆战车,进攻柔然国。
北魏军穿过大沙漠,旌旗飘扬,拓跋濬立马高坡,望着绵延千里的行军队伍豪情万丈。
柔然处罗可汗不敢接战,率领主力远远逃走,数千人陆续向魏投降。拓跋濬见已经无法聚歼柔然主力的目的,于是下令随军工匠在崖石上记下战功,班师回朝。
拓跋濬巡查四方,向北到阴山,向东访寻当年秦始皇、曹操的足迹,驻足碣石山以观沧海,在碣石山筑坛祭天,大宴群臣,班赏进爵,俨然多年未见的四海升平的安定局面。
一个意气风发的皇帝,一个贤明达理的皇后,一批精于政事的大臣,命运之神向北魏帝国露出了笑脸。
一切都在向完美的方向发展。
(http://www.94xsds.com/book/406378-7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