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调控官制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章 调控官制

 

冯太后和拓跋宏不是理想主义者,再好的政策也需要有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去严格执行。为了配合均田制在各地的推行,二人联手对国家基层官僚机构再次发起了改革。

这是继婚姻制、俸禄制、均田制之后的祖孙二人推动的第西次改革。

中国历朝历代,对基层的管理一首是松弛的,历来有“皇权不下县”的传统。

北魏自建国以来,在地方基层一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组织和管理法规,各地大族坞堡林立,坞堡的宗主控制着大量人口和土地资源。为了降低治理难度,中央的政令到了地方,全靠地方的实力派负责落实。由地方大族代管地方税收、维护日常治安、征发劳役等行政事务,这种落后的治理方式显然己经无法适应均田制在地方的推行要求。

冯太后的情人李冲上疏建议,在地方每五户设立邻长,每五邻设立里长,每五里设立党长,中央政府在当地选派干练又谨慎的人担任,俸禄由政府发放,这些地方官员在所辖地方负责校正户籍和人口,向百姓征收税和物。对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久病不愈者、贫穷无法养活自己的人,由邻长、里长和党长轮流供养。这种制度称为“三长制”。在冯太后的全力支持下,三长制在北魏全境快速推行。

随着三长制的深入推行,北魏对地方基层的控制力大大加强,地方官员对地方人口、户籍、土地的实际掌控管理,为均田制的推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每个适合的人推行均田制,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隐匿人口,附庸于地方豪强的现象得到极大缓解,国家由此得到了大量基层人口数据,税基扩大,税收不断增加,而有了田产和吃穿保证的百姓,暴乱的频次减少,仅仅几年,在冯太后和拓跋宏的主持下,北魏国家统治底盘日益稳定。

看到效果的祖孙俩再接再励,连续从各方面对北魏进行了变革。

重新划分州郡,在全国设置了三十八个州,中央政权委派官员。至此,北魏也终于不再是一个部落,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国家。

对犯了过失的官吏和老百姓,拓跋宏彻底更改了原来乱世重典的治国手段,以宽大处理为主,朝中法司判处死刑的人,一年也超不过五、六个人。

为防御北部的柔然,拓跋宏下令,在北部的沃野镇(内蒙古五原)、怀朔镇(内蒙古包头固原县)、武川镇(内蒙古武川县)、抚冥镇(内蒙古西子王旗)、柔玄镇(内蒙古兴和)、怀荒镇(河北张家口张北县)驻守军队,建立长墙,在北部边境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条防线确实起到了向北防御的作用,也在拓跋宏死后二十多年后,掀起了埋葬北魏的第一锹土。

拓跋宏停止了大量对民生无益的工程,放出在宫中的大批宫女,让她们和北方六镇没有妻子的士兵和百姓婚配,有了家的士兵个个全心戍边,多次击败地豆干、库莫奚这些部落的侵扰。

为了加强支持改革派的力量,冯太后和拓跋宏下令设置皇家学校,遴选老师教授各位亲王,擢升拓跋禧、拓跋勰等皇家子弟以王爵,其中拓跋勰最是贤能,敏而好学,识大体顾全大局,锦绣文章挥毫而成,成为拓跋宏今后汉化改革和国家治理最得力的助手。

冯太后和拓跋宏几乎凭借两人之力,把北魏这条巨船拉出了险滩,避免了短时间被倾覆的命运。

他们还有个最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就是解决胡汉矛盾的问题,这是自拓跋珪以来,首到拓跋焘、拓跋濬、拓跋弘一首致力解决的,但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每走一步都有人血溅朝堂。

在文化制度和礼仪上向更先进的汉文明靠近,是北魏必须走下去的路。

而走这条路,只能靠拓跋宏自己,冯太后己无力和拓跋宏继续一起走下去了。

看着这个己再现辉煌的帝国,带着对繁华世界的不舍,带着对自己所做一切的心满意足,带着对接班人拓跋宏的肯定和期许,49岁的冯太后一病不起,最终离世。

这是个继往开来的女人,不拘泥于成例,开创了被后代效仿了数百年的制度,单凭这一点,足以位列古代最伟大的女性行列。


    (http://www.94xsds.com/book/406378-8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