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县令家的厌食症小吃货(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1章 县令家的厌食症小吃货(十)

 

“不用继续挖了,除了那一个箱子和衙役尸身,这里没其他东西了,”张召的声音响起。

他们一群人吃完早饭就来了安生村,跟着村长来到发生泥流的这座山,白槐走了一圈后,让张召带着人在几处位置开挖。

临近中午,白芷兰刚吃完娘亲特意叮嘱下人,从春雨楼送来的吃食,张召那边的挖掘己经告一段落。

确定没有发现其他更多东西,包括银元宝也只有一开始被泥流冲出来的那箱,李桦在更高些的地方发现了有人活动过的痕迹,虽然被雨水冲刷过,但很明显生火后留下的木柴还在。

这个村子在白槐的要求下,严禁在山里随便生火,村民或猎户上山都会选择空旷,没什么灌木和干草的地方生火。

所以李桦在丛林茂密的地方,发现生火的痕迹就察觉到不对,立马上报给了白槐。

白芷兰身体弱,那处又是前几天才发生泥流的上方,山路极其难走,于是被留在原地跟着师爷询问村民。

白之耀兄弟俩跟着上山,上去之后在李桦的解释下,也明白了这处的不同。

这个地方位于陡坡之上,西周长满了树,底下堆积了不少枯黄的松针,而李桦指出来的地方被拨开松针,挖了个小小的坑,坑里杂乱的放着几根未烧尽的木头。

山里的这个位置位于山腰处,从安生村的位置往上爬在泥流之前非常困难,因为有好几处临近崖壁,周边几个村子的猎户都不会来这边。

这个坑李桦也询问了周边猎户,都不是他们弄的,这十来天是农忙,就算猎户也愿意为了几个铜板去地里帮忙,所以上山的人本就不多。

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坑是其他人为了生火,挖出来的。

“可是昨天带回去的尸体很明显有很长时间了,看这里的痕迹不会超过一月,”白之耀看了现场之后,反而觉得说不通。

两者的时间根本对不上,这个地方算是很干燥的土地,也没有蝇蛆,想要尸体白骨化,时间需要好几年,可这个生活痕迹过于新鲜了。

“这个地方圈起来,再看看周围有没有留下其他痕迹,”白槐安排完,带着俩儿子先回到白芷兰身边。

“那边确定有人活动的痕迹么?可是刚才我跟着吴叔把村子里的人都询问了一遍,这段时间并没有外村人来过,就连挑担的货郎这个月都没来过村子。”

也就是说,这些痕迹是谁造成的,安生村里没人发现,在白槐这些年的经营下,安生村本村的人是不会胡乱在山里生火,这些痕迹只能是外村人造成的。

“那边确定是有人来过,很大的可能是抛尸和藏宝,如果不是遇上泥流,不会有人发现,虽是天灾,但无人伤亡,还曝光了这件事,张召你带着人这座山挨着的两个山头都看看,主要检查这类不该存在活动痕迹的地方,有没有留下什么证据。”

昨天查阅了朝廷历来赈灾银和官银的走向,只有两批官银曾路过安生村,第一批在二十年前。

第二批是五年前由京都大营亲自护送去边疆的赈灾银,虽然当时没听说有银钱丢失,但按时间来看,五年前这批银两肯定出了问题!

也就是说,有人劫了官银,藏就算了,还在他白槐的地方抛尸!这就是打他的脸!白槐可不管当初是谁填了这个窟窿,怎么运作才没让这事暴露出来。

那箱银子就摆在安民县衙内!那就是铁一般的证据。

白槐想到昨夜送出的信,阴沉的脸色有了些许放松,有京都大营的配合,查这个案子就快了。

“村长和村里几个学子跟着去趟安民县,这案子三天后开堂,你们先住县城去,随时等候传召,食宿由县衙承担。”

白槐最后这句是对着自家满脸问号的女儿解释。所有配合官府调查的百姓,都能得到官府的善待,不过是食宿而己,当然由县衙包了。

“阿爹,咱们这就回了?”白之言没明白他们在这除了那个人为挖出来的坑外,什么都没发现,怎么就往回走了。

“来这一趟,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是否只有那一箱银钱,只有一箱,还在你爹我的处置范围内,若不止一箱,就不是为父一个小小的县令可以处理的了。”

白槐给三兄妹讲述,一箱官银出现,是因为什么都好解释。他倒是有这个权利处理。

如果不止一箱,他就得层层上报,说不得是有谁贪墨,那才是他权限范围以外的大案子。

“阿爹,就算只有一箱官银,咱们是不是也要弄清它的来历?但目前的线索还看不出是怎么回事啊。”白芷兰自己是没分析出来的。

“为父在京都大营有认识的人,己经给那边去信了,快的话今天就该有客人到了,你忘记和那具尸骨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他身上的官服么,他们能查出来的。”

虽然白槐不清楚那身衣服具体是哪个衙门的,但京都大营权利大,找户部查一查就知道了。

父女几人刚进县城,留守县衙的衙役来报说京都大营派了人过来,白槐从马车中出来换乘快马率先回了衙门。

等白芷兰几人坐着马车回到县衙的时候,大堂中围着一群当兵的,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央验尸的两个仵作身上。

白之耀带着弟妹找了个不显眼的角落站着,等待这次验尸的结论。

“哥,徐仵作不是己经验过一次了么?怎么现在还要在验一次啊?”白芷兰悄声询问大哥。

“当两个势力同时办案的时候,需要共同验尸,以保证验尸结果的公平,”白之耀虽然对官场不感兴趣,但他爹毕竟是县令,熟读律法是他作为长子必备的。

“这样啊,”难怪现在是两个仵作同时验尸了,连刑房负责记录的官吏也来了。

等了一会儿后,两个仵作得出了和第一次验尸一样的结论。

“此人的致命伤是头部受到的重创,至于身上的衣物,是京都大营五年前传话小吏的衣服。”


    (http://www.94xsds.com/book/630872-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