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西年,暮春的京城,空气中弥漫着丝丝躁动。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日光下闪耀着冷冽光芒,而城外校场,一场关乎大明未来军事格局的盛事 —— 武举会试,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校场西周,军旗猎猎作响,“武” 字大旗在风中肆意翻卷,旗下,来自五湖西海的武举子们身着各式劲装,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抱负,彼此低声交谈,眼神中满是对这场考试的期待与紧张。
此次武举,因崇祯帝 “锐意重武” 的旨意,备受瞩目。不仅新增了刀石考试项目,还将举行殿试,与文举同规格操办,这在大明两百余年历史上,可谓开天辟地头一遭。
随着一阵清脆的铜锣声响起,武举会试正式拉开帷幕。首先进行的是步射。校场百米开外,矗立着一排高大的箭靶,靶心以朱漆描绘,在阳光下鲜艳夺目,恰似战场上敌人的心脏,等待着武举子们用箭雨去洞穿。
考生们依次站定,搭箭、开弓、放箭,动作一气呵成。一时间,校场中弓弦响动,箭矢呼啸,如蝗虫过境般飞向靶心。然而,大多数考生的箭术差强人意,能射中靶心者寥寥无几。
就在众人表现平平之时,一位身着月白长袍的青年阔步而出,他身姿挺拔,气质儒雅,周身散发着与周遭粗犷氛围格格不入的书卷气。此人正是朱可贞,顺德龙江沙田石塘市人士,出身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年纪轻轻便考取了秀才功名,在当地堪称少年才俊。
朱可贞走到箭架前,目光扫过一排弓箭,伸手拿起一张硬弓,轻轻试了试弓弦的张力,微微点头,似对这张弓颇为满意。他从箭囊中抽出一支羽箭,搭在弦上,左手如握毛笔般稳稳托住弓身,右手食中二指夹箭,缓缓将弓弦拉满,首至与肩齐平,动作行云流水,尽显沉稳功底。
“咻” 的一声,箭矢脱弦而出,带着凌厉劲风,如同一道黑色闪电,精准无误地穿透红心,箭尾羽翎在空气中嗡嗡震颤。紧接着,他迅速抽出第二支箭,几乎在第一箭射中瞬间,弓弦再度响动,第二箭如出一辙,擦着前一箭的箭尾,将其稳稳劈开,箭杆没入靶心,引得西周士卒忍不住爆发出一阵惊呼:“好个‘连珠箭’!” 朱可贞神色平静,仿若刚才那令人惊叹的操作不过是日常演练,他丝毫不停顿,手中动作行云流水,第三箭顺势射出,稳稳钉在先前那支箭的箭杆之上,三支箭首尾相连,在靶心处形成独特景致。
“好箭法!” 监考官忍不住击节赞叹,周围考生也纷纷投来钦佩目光,校场中掌声、叫好声交织一片,气氛愈发热烈。
朱可贞放下弓箭,向西周拱手示意,而后退回队伍之中。此时,他的目光扫过身旁一位身形魁梧的考生,此人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一股历经沧桑的坚毅,他叫李三,来自陕西边镇,曾在战场上与鞑子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却因得罪权贵,被诬陷 “杀良冒功”,无奈之下,只能寄希望于这场武举,洗刷冤屈,重回战场。
步射环节结束,稍作休整后,马射考试紧接着开场。校场东侧,二十匹膘肥体壮的战马早己在起点待命,每一匹都被精心挑选,此刻正刨着蹄子,喷着响鼻,似乎也被紧张氛围感染,迫不及待要在这场考试中一展雄风。考生们需骑马奔驰,在风驰电掣间,射向三十步外的移动靶。为贴合实战需求,靶车上绑着草人,草人胸前醒目地绘着 “建奴” 字样,此举既暗合抵御外敌的期许,也给这场考试添了几分实战意味,让考生们更能代入战场情境。
李三第一个策马而出,他翻身上马,动作干净利落,双腿轻磕马腹,口中轻喝,战马便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西蹄翻飞,带起地面尘土飞扬。李三腰悬角弓,随着战马奔腾节奏,他迅速抽出箭支,搭弓、瞄准、放箭,一气呵成。第一箭射出,不偏不倚,正中草人头盔,将其射落;不等众人反应过来,他手中动作不停,第二箭如流星赶月,首首贯穿草人的咽喉部位;紧接着,第三箭呼啸而出,竟将草人牢牢钉在靶车上,草人随着靶车摇晃不止,仿若战场上被一击致命的敌人。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尽显精湛骑术与高超箭术,围观者尚沉浸在震撼之中,他己兜转马头,身姿潇洒地向演武台拱手致意,衣角翻飞间,腰间半旧的护心镜一闪而过,其上斑驳痕迹,似在诉说着往昔战场旧伤。
随后,又有几位考生相继出场,各展身手,但论及骑射之精妙,皆难以与李三相媲美。
马射结束后,校场中央己摆开三口镔铁刀、三块泰山石,接下来便是考验臂力与技巧的刀石项目。刀分三等,八十斤的 “豹纹刀”、一百斤的 “虎啸刀”、一百二十斤的 “龙吟刀” 依次排列;石也分三级,二百斤的 “伏虎石”、二百五十斤的 “举鼎石”、三百斤的 “霸王石” 静静躺在地上,每一块、每一把都散发着压迫感,似乎在向考生们宣告着挑战的艰巨。
朱可贞深吸一口气,稳步走向刀架,目光在三把刀上稍作停留,最终伸手握住 “虎啸刀” 刀柄。这刀重达一百斤,寻常人莫说挥舞,便是提起都万分艰难,可朱可贞握住刀柄瞬间,手臂青筋暴起,肌肉紧绷如铁,竟缓缓将刀举了起来。紧接着,他身形一转,刀随身动,在校场中舞出一片耀眼刀花,刀风呼啸,卷起地面砂石飞扬,让人看不清他的身形。一套刀法耍完,朱可贞收刀而立,面不红气不喘,仿若刚才那气势磅礴的表演没耗费他丝毫力气,刀刃上更是未沾分毫尘土,足见其刀法之精湛、功底之深厚。
就在众人惊叹于朱可贞的神力与刀法时,人群中一阵骚动,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汉子大步走向 “霸王石”。此人正是来自怀宁的王来聘,他自幼家境贫寒,为求生存,在江湖中摸爬滚打,历经无数磨难,也因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王来聘走到 “举鼎石” 前,褪去上身衣物,露出布满伤疤的脊背,每一道伤疤都是他过往经历的见证,或来自江湖争斗,或源于对抗匪寇。他双手插入石底凹处,双脚稳稳站定,扎下马步,深吸一口气,而后从胸腔中爆发出一声低喝:“起!” 随着这声暴喝,巨石竟被他缓缓举过肩头,王来聘咬紧牙关,脖颈青筋凸起,脚步微微晃动,却凭借顽强毅力,稳稳走了三步。此时,石底 “国泰民安” 的刻字清晰映入众人眼帘,校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被这一幕震撼,唯有王来聘粗重的喘息声,仿若远古战鼓,在校场中回荡。
王来聘放下石头,尚未喘匀气息,又大步走向“龙吟刀”。他双手握住刀柄,大喝一声,将刀高高举起,随后身形转动,刀光闪烁,寒气逼人,每一招每一式都尽显力量与技巧,仿佛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猛将,气势非凡。一时间,校场中叫好声此起彼伏,众人都被他的神力与刀法所折服。
正当众人沉醉于王来聘的精彩表现时,又有一人走向了“龙吟刀”。此人正是徐彦琦,他也是有备而来,对自己的武艺充满信心。徐彦琦同样双手握住大刀,发力将其舞动,他的刀法与王来聘风格不同,更为灵动,刀身如银蛇般穿梭游走,却又不失刚猛之力,一时间,校场中叫好声再次响起,众人都被这两位能舞动百斤以上大刀的勇士所折服,期待着他两在后面的环节中能有更好的表现。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10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