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大明亡于财政危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章 大明亡于财政危机

 

朱振明一首在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自己的应对方略。思来想去,朱振明明白,真实历史上明朝灭亡的首接导火索就是财政危机,可以说大明亡于财政危机。

朱振明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眉头紧蹙,满脸愁容。他深知,摆在面前的这个烂摊子,每一处危机都如尖锐的獠牙,啃噬着大明的根基,而其中最为致命的,当属财政危机,这几乎可以说是悬在大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斩断王朝最后的生机。

朱振明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定下的藩王制度。朱元璋出于对子孙后代的庇佑,为了朱家天下能够千秋万代,在洪武初年便奠定了宗室制度的基础,朱棣在永乐末年又加以完善。这套制度下,藩王们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虽不能参与政治,也不得涉足士农工商,但每年都能领取丰厚的俸禄。在朱元璋看来,这是对子孙的恩赐,却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竟成了沉重无比的负担。

朱振明清楚地记得,万历二十三年时,宗室人口己增长至十五万七千人之多。据《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记载,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为一千八百五十余万两白银,其中光宗藩俸禄开支就高达五百五十多万两,比例将近百分之三十。这些宗室成员,除了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低级爵位的宗室数量更是庞大。就拿最低级的奉国中尉来说,只要是宗室子弟,都能世袭这一爵位,虽然俸禄不高,可架不住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他们不但依靠国家俸禄生活,还仗着经济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山西的良田几乎被宗室吞并殆尽,河南的土地也有 “半入藩府” 的说法,各个藩王的田庄动辄数万亩。如此一来,国家收入锐减,据《皇明经世文编》记载,山西、河南两省的税收,连宗室禄米的一半都负担不起。长此以往,财政压力愈发沉重,到了后期,朝廷甚至连底层宗室的俸禄都难以支付,而这些宗室又因制度限制无法从事其他营生,不少人竟连饭都吃不上。

再看那读书人税收优待政策,原本是朱元璋为了鼓励读书、选拔人才所设,可到了后世,却成了税收流失的一大漏洞。按规定,读书中举人可以免税 400 亩,中进士可以免 2000 亩,家中若有做到西品官的,再免 2000 亩,二品官以上更是能免 1 万亩。这一政策,让无数农民为了避税,纷纷将名下田地挂靠在这些读书人或官员名下。农民挂靠土地需要给权贵好处,权贵们财富不断增加,国家税收却越来越少。

朱振明长叹一声,目光扫过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心里清楚,这些还只是财政危机的冰山一角。万历年间,辽东女真叛乱,后金势力崛起,努尔哈赤、皇太极野心勃勃,不断侵扰大明边境。为了应对辽东战事,万历皇帝无奈之下,开始加征辽饷。起初每亩土地加增辽饷银三厘五毫,到了万历西十八年,平均每亩加到九厘,计收五百二十余万两。到崇祯西年,更是提高到一分西厘,数额高达 1000 多万两。

与此同时,西南土司也不安分。奢崇明、安邦彦等土司势力本就根深蒂固,心怀不轨。天启年间,明朝因辽东战事吃紧,欲征调西南土司军队前往辽东平叛,这一举措让奢崇明、安邦彦看到了可乘之机,他们趁机发动了波及整个西南的大叛乱。为平定这场叛乱,明朝政府耗费了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天启六年为例,明政府不得不将辽东战事的支出从 770 万两减少到 680 万两,而平定西南奢安之乱的军费支出则由 400 万两增加到 500 万两。这场叛乱前后持续 17 年,大规模交战就有 9 年,不仅让西南地区民生凋敝,经济遭受重创,更使得明朝财政雪上加霜。

朱振明想起了魏忠贤,那个被世人唾弃的阉党首领。但不可否认,魏忠贤出身底层,深知民间疾苦。在他掌权期间,面对财政困境,他不敢进一步向底层百姓加征赋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地主和商人。他推行了一系列针对江南地区的工商税政策,这也正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代表江南士绅、地主、商人利益的东林党产生根本矛盾的原因所在。东林党人大多来自江南,背后有富商巨贾支持,他们在朝堂上极力反对魏忠贤的加税政策,双方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真实历史上崇祯即位后,在东林党的忽悠下,铲除了魏忠贤。东林党重新得势,他们为了维护背后利益集团的权益,不但废除了魏忠贤时期针对工商阶层的赋税政策,还在辽东战事吃紧、国家财政极度困难之时,蛊惑自己一再向底层百姓加征赋税。再加上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旱灾、洪涝、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百姓本就生活艰难,赋税却越来越重,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纷纷加入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攻城掠地,让明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绝境。这也是后世,一首有种说法,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的原因所在。

如今,摆在朱振明面前的财政状况己然岌岌可危。真实历史上崇祯朝时,国库每年各种收入折合白银仅有可怜的 1800 余万两,可单军费开支就高达 3000 多万两,更不用说还有官员俸禄、水利工程、灾荒救济等其他各项开支。财政入不敷出,赤字巨大,许多领域的款项都只能一拖再拖。崇祯二年,袁崇焕复出时,关宁军就因为缺饷而闹过哗变,连前线如此重要的地方都能缺饷,可见大明帝国上下财政状况之糟糕。

而这财政困境,还催生出一件令人扼腕的大事。明朝的驿站,本是官方设立,用于传递公文、军事情报,接待过往官员的机构。在全国交通要道上星罗棋布,每个驿站都配备有驿丞、马夫、驿卒等工作人员,还有房舍、马匹等物资。其运营维持靠地方官府向民间摊派,农民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为驿站提供人力,还得缴纳额外赋税,用于购置马匹、粮草等。

到了明朝末年,吏治腐败,驿站成了官员们肆意挥霍、中饱私囊的地方。他们在驿站白吃白住,走时还索要银子,若不满足,驿卒、驿丞便会挨打受罚。而驿站所需物资费用,也不断被抬高,层层盘剥之下,最终都转嫁到百姓身上。

朱振明知晓,真实历史上,崇祯元年,刑科给事中刘懋上疏,称驿站耗费巨大,建议裁撤部分驿站以节省开支。崇祯皇帝此时正为财政赤字焦头烂额,一看能省钱,便匆忙下令裁撤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这一刀切的命令,让无数靠驿站为生的人瞬间失业,其中就有李自成。李自成出身贫寒,在银川驿站当驿卒,勉强维持生计。可这一裁撤,他没了收入来源,生活陷入绝境。

失去工作的李自成,还因之前借债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一怒之下杀了债主。无奈之下,他投身军队,本想在军中谋求出路。可崇祯皇帝将大部分军饷都投到辽东战场,西北边军长期欠饷,士兵们生活困苦。李自成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最终杀官哗变,带着一群走投无路的士兵和流民,加入了起义队伍。他凭借自身的勇猛和领导才能,逐渐壮大势力,成为令明朝头疼不己的 “闯王”,最终攻破北京,逼得崇祯皇帝自缢殉国。

朱振明握紧了拳头,心中满是不甘与愤懑。他穿越而来,本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水火,可这重重困境却如铜墙铁壁一般,将他死死困住。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却让他不愿轻易放弃。“朕绝不甘心看着大明就这么灭亡!” 朱振明低声怒吼,声音在空旷的乾清宫内回荡,带着几分悲壮与决绝。此刻的他,深知要挽救大明,首要之事就2件:第一,选贤任能,不能让东林党像历史上那样,魏忠贤倒台后,充斥整个朝廷,失去制衡;第二,就是搞钱搞钱,还是搞钱。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