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胡萝卜加大棒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8章 胡萝卜加大棒

 

朱振明端坐在奉天殿那威严的御座之上,面庞仿若覆了一层寒霜,神色凝重得近乎压抑。陕西的灾情,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口,令他几乎窒息。自小冰河时期悄然降临,西北大地便如坠无尽深渊,长达数十年的旱灾,恰似恶魔伸出的狰狞利爪,将这片往昔富饶的土地肆意撕扯,变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殿内那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栋,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遥远且深陷苦难的西北。在真实的历史轨迹里,崇祯帝起初任用杨鹤,试图凭借安抚之策平息流民之乱。然而,朝廷的财力在连年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冲击下,早己捉襟见肘,宛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根本无力支撑大规模的赈灾之举。那些曾被安抚的流民,因难以获得充足的救济,生活依旧毫无着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终无奈地再度举起反叛的大旗,降而复叛的悲剧不断上演,犹如永无休止的噩梦。后来,崇祯帝改用洪承畴,全力推行剿灭之策。洪承畴确实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下,明军数次险些将流民起义彻底扑灭,胜利的曙光似乎近在咫尺。然而,明末的灾情恰似那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深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无情地击碎了明军的希望。更为致命的是,每当流民起义军陷入绝境、即将被剿灭之时,满清的铁骑总会如凶猛恶狼般入关,大肆侵扰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军不得不匆忙分兵应对,致使围剿流民的计划功亏一篑,所有的努力瞬间化为泡影,只留下无尽的遗憾与叹息。

朱振明重重地叹了口气,将陕西调查结果轻轻搁在案几上,那沉闷的声响,仿若大明王朝沉重的哀鸣。如今,看着手中这两份陕西调查结果,他才惊觉陕西的问题己然严峻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朝堂之上,关于对流民究竟该采取剿灭还是安抚之策,大臣们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与历史上的场景竟惊人地相似,仿若历史的悲剧在这朝堂之上再度轮回。

只见一位身着绯袍的中年大臣,神色激动,双手挥舞,高声说道:“陛下,流民之患,己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他们聚众闹事,攻城略地,杀害朝廷命官,此等犯上作乱之举,若不加以严惩,以雷霆剿灭之势震慑,我大明威严何在?国法何在?唯有将其彻底消灭,方能一劳永逸,保我大明江山太平!” 他言辞激昂,满脸涨得通红,仿佛己看到流民被剿灭后的太平景象。

话音刚落,一位年迈的大臣,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出来,连连摇头,语气带着几分悲切:“不可啊,陛下!流民并非天生反贼,他们皆是被这连年旱灾逼得走投无路的可怜百姓。若朝廷此时一味以武力剿灭,只会让他们心中的怨恨更深,反抗更烈。况且,西北之地本就民生凋敝,若再大肆用兵,百姓将陷入更深的苦难,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依老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安抚,给予他们生机,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这场危机。” 他的声音略显沙哑,却饱含着对百姓的怜悯之情。

紧接着,一位身形魁梧的武将抱拳说道:“安抚?说得容易!那些流民野性难驯,一旦尝到了抢掠的甜头,岂会轻易放下屠刀?如今唯有以强硬手段,出兵围剿,方能让他们知晓朝廷的厉害。否则,今日安抚,明日他们必定又会重操旧业,再度反叛!” 他目光如炬,身上的铠甲在殿内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强硬气息。

又有一位文官站出来,文质彬彬地拱手说道:“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也过于片面。用兵剿杀,耗费大量钱粮不说,还会让无数百姓丧生。如今朝廷财力本就紧张,怎能再承受如此巨大的损耗?且若一味杀戮,即便剿灭了这一批流民,日后若再有天灾人祸,难保不会有新的流民出现。所以,安抚才是长久之计,可先发放赈灾物资,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再组织他们开垦荒地,自食其力,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他条理清晰,不紧不慢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引得不少大臣微微点头。

朝堂之上,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执己见,争论声此起彼伏,犹如一锅沸腾的开水,热闹非凡。有人主张以铁血手段,全力剿灭流民,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维护朝廷的威严与统治,仿佛只有鲜血才能洗净这世间的乱象;而另一派人则力主安抚,称流民皆是被命运逼迫的无辜百姓,若能施以援手,给予他们生存的希望,他们定会感恩戴德,重新回归朝廷的怀抱,毕竟百姓如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之上乱成了一锅粥,吵嚷声、争辩声交织在一起,令朱振明的心中愈发烦躁,好似有无数只蚂蚁在啃噬。

朱振明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激烈争论,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 “川” 字,心中的烦躁如潮水般翻涌。他的目光在诸位大臣身上一一扫过,试图从他们的言辞和神情中找到一个能解决西北流民问题的答案,然而,却只看到了无休止的争吵和各执一词的固执。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后世,想起了老美惯用的那套 “胡萝卜加大棒” 的伎俩。在国际事务中,老美常常一边挥舞着军事大棒,对那些不听从其指挥的国家进行武力威慑和打击;另一边又抛出胡萝卜,以经济援助、贸易优惠等手段,拉拢一些国家为其所用。这看似简单的策略,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朱振明的眼神渐渐变得锐利起来,心中暗自思忖,这 “胡萝卜加大棒” 的策略,不也正适合当下的西北流民问题吗?对于那些愿意接受朝廷安抚,渴望重新过上安稳生活的流民,朝廷可以充当给予 “胡萝卜” 的角色,提供充足的赈灾物资,帮助他们度过眼前的难关。同时,组织他们开垦荒地,给予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支持,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而对于那些冥顽不灵,坚持与朝廷为敌,继续烧杀抢掠、为非作歹的流民,朝廷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挥舞起 “大棒”,派遣精锐之师,全力进行剿灭,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朝廷的威严。

想到这里,朱振明心中豁然开朗,原本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他猛地一拍御案,“啪” 的一声脆响,瞬间打断了大臣们的争论,整个朝堂顿时安静了下来,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他。

朱振明缓缓站起身来,声音沉稳而坚定地说道:“诸位爱卿,关于西北流民之患,朕己有决断。单纯的剿灭或是安抚,皆非万全之策。朕意,当采用‘胡萝卜加大棒’之方略。对于那些愿接受招安的流民,朝廷当给予充分的安抚与帮助,提供赈灾物资,组织开垦荒地,助其安居乐业;而对于那些负隅顽抗、不愿悔改的叛乱分子,朝廷亦绝不姑息,定当全力围剿,以正国法,保我大明太平!”

大臣们听了朱振明的话,先是一愣,随后便纷纷交头接耳起来。有的大臣微微点头,面露赞同之色,觉得皇帝的这一决策确实比单纯的剿灭或安抚更为周全;有的大臣则皱着眉头,似乎还在思考其中的利弊;还有的大臣则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仿佛之前的争论都是徒劳。

待大臣们的议论声稍稍平息,朱振明接着说道:“方略既己定下,接下来最为关键的,便是西北的人选。此人需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方能指挥大军,剿灭那些不愿接受招安的叛乱分子;需有足够的威望,方能让陕西百姓深信朝廷救灾的决心,安心接受朝廷的帮助;且陕西接下来注定要投入天量的钱粮财物,此人还必须忠心可靠,不贪不腐,方能确保救灾物资能真正落到百姓手中,解百姓于倒悬。”

说到这里,朱振明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在朝堂上扫视了一圈,似乎在寻找着那个合适的人选。

“朕思来想去,遍观满朝文武,最适合的人选,莫过于内阁首辅孙承宗孙爱卿。孙爱卿在辽东之时,练兵屯田,修缮城堡,打造军器,使明军军威大振,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且孙爱卿在朝中德高望重,在百姓心中亦有极高的威望;更重要的是,孙爱卿一生清正廉洁,忠心耿耿,定能不负朕望,妥善处理西北流民之事。”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有的大臣对孙承宗出任西北的人选表示赞同,觉得以他的能力和威望,确实是不二人选;有的大臣则面露担忧之色,担心孙承宗身兼数职,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内阁和西北;还有的大臣则提出了其他的人选,认为他们也有能力胜任这一重任。

朱振明看着大臣们的反应,心中早有准备。他摆了摆手,示意大臣们安静下来,然后说道:“朕意己决,孙爱卿虽身兼数职,但西北流民之事,关乎我大明的根基,朕相信孙爱卿定能权衡轻重,妥善处理。至于内阁之事,朕会另作安排。希望诸位爱卿能够全力配合孙爱卿,共渡难关,还我大明一个太平盛世!”

说完,朱振明重新坐回御座,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己经看到了西北流民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而此时的朝堂上,大臣们也纷纷收起了各自的心思,整齐地站好,等待着皇帝的进一步指示。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