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救民先救官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章 救民先救官2

 

寒冬的冷风如刀子般刮过紫禁城的宫墙,奉天殿内的炭火盆烧得正旺,昨晚和田妃、袁妃折腾到半夜的朱振明,此时仍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下站着的大臣们,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诸位爱卿,朕今日有一事要与大家商议。” 朱振明清了清嗓子,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朕决定,要给我大明朝的官员们涨薪加工资了。”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那些出身贫寒、平日里两袖清风的官员们,眼中瞬间燃起了希望的光芒,有些清水衙门的官员,眼眶甚至不禁微微发红,差点当场落泪。

而那些平日里富得流油的贪官们,则在人群中暗自撇嘴,露出不屑的神情。东林党大佬韩爌,偷偷摸了摸腰间价值不菲的玉佩,眼中闪过一丝嘲讽,在他看来,这点加薪不过是杯水车薪,哪能和他们私下收受的贿赂相比。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户部尚书毕自严 “扑通” 一声跪地,花白的头发随着动作晃动,脸上满是焦急与无奈,“如今我大明国库,西处漏风,严重入不敷出啊。就拿今年来说,赋税收入本就因各地灾荒锐减。陕西大旱,颗粒无收,朝廷不仅要免去当地赋税,还得拨出粮食赈灾;辽东战事吃紧,军饷、粮草的开销如流水一般。” 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本账册,双手高高举过头顶,“陛下,这是今年国库收支明细,还请陛下过目。”

一名小太监匆匆上前,接过账册呈到朱振明面前。朱振明翻开账册,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眉头越皱越紧。赋税收入一栏数字少得可怜,而支出项目里,赈灾款项、军费开支、皇室用度等却占了大头,入不敷出的情况一目了然。

“毕爱卿,你先起身。” 朱振明合上账册,深吸一口气,“朕知道如今国库艰难,但官员们的俸禄实在太低,若不改善,如何能让他们安心为朝廷效力,又谈何救民于水火?我朝官员俸禄之低,在历代中都少见。就拿正七品知县来说,每年俸禄也就 45 两白银。这点银子,要养活一家老小、雇佣师爷衙役、应付官场应酬,根本捉襟见肘。著名的海瑞海青天,买块肉给老母亲过生日,都成了轰动朝野的大新闻。朕不能指望朕的臣工,人人都是海瑞海青天啊。”

“陛下所言极是。” 一个大臣忍不住出列,声音有些发颤,“微臣家中数口人,全靠这点俸禄度日。前些日子小儿患病抓药,微臣翻遍箱底才凑够银子。为了节省开支,家中饭菜常常是清水煮野菜。即便如此,微臣也从未动过贪墨的念头,可长此以往,实在难以支撑。”

朱振明微微点头,目光扫过朝堂,缓缓说道:“朕明白诸位爱卿的难处。所以朕决定,从明年崇祯元年起,先给官员们涨薪 10%。此外,到了年底,再设一笔年终奖,基准为一个月的俸禄。当然,具体数额会根据当年国家的财政情况,以及每个大臣当年的绩效上下浮动。如此一来,既能让官员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也能激励大家为朝廷尽心尽力。”

“陛下圣恩!” 穷苦出身的官员们纷纷跪地谢恩,声音中满是感激与喜悦。范景文更是红了眼眶,重重叩首,心中对皇帝的感激如潮水般翻涌,这不仅是生活的改善,更是对清廉官员的莫大肯定。

然而,毕自严却再次跪地:“陛下,这涨薪之事,臣还是恳请陛下三思啊。就算只涨 10%,这全国官员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国库空虚,实在难以负担。若强行涨薪,恐怕会让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毕爱卿,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朱振明目光坚定地看着毕自严,“如今官场贪腐之风盛行,为何?还不是因为官员们俸禄低,难以维持体面生活。若不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这贪腐之风如何能止?只有让官员们衣食无忧,才能让他们将心思放在为国为民之上。再者说,若能借此激励官员们提升绩效,让朝廷各项事务运转更加顺畅,或许能带来更多的赋税收入,这也不失为一种开源之法。”

“陛下,可这终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毕自严仍不死心,“如今陕西叛乱未平,辽东战事又紧,这两项开支己经让国库不堪重负。若再加上官员涨薪,臣担心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哼,毕尚书,你这是何意?” 朱纯臣突然站出来,满脸怒容,“难道你是想让官员们都穷得叮当响,好逼着他们去贪污受贿?我等武将在前线拼死拼活,不就盼着后方官员能清廉奉公,为百姓谋福祉,为朝廷稳固根基吗?如今陛下有此善政,你却一再阻拦,莫不是你自己家底丰厚,根本不在乎底下官员的死活?”

“朱将军,你莫要血口喷人!” 毕自严气得满脸通红,“我一心为朝廷着想,为的是大明的江山社稷。这财政状况如此艰难,若贸然涨薪,实在是风险太大。”

朝堂上顿时分成了两派,支持涨薪的官员和反对涨薪的官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支持涨薪的官员们认为,这是改善官场风气、激励官员的好机会;反对涨薪的官员则担忧财政负担过重,会引发更多危机。一时间,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声音此起彼伏。

朱振明看着眼前混乱的场面,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毕自严所言并非毫无道理,如今大明的财政状况确实糟糕透顶。但他也坚信,提高官员俸禄,是整治官场、拯救大明的重要一步。若不能让官员们安心,这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又如何能稳固?

“都住口!” 朱振明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大声喝道,“朕心意己决,涨薪之事就这么定了。毕爱卿,你身为户部尚书,当务之急是好好筹划,如何在有限的财政下,妥善安排这笔开支。同时,朕也会与内阁商议,看看能否在其他方面开源节流。不过既然给大伙涨薪了,从明年起,若还有人敢胆再贪腐枉法,朕绝不姑息!”

朝堂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而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这一消息也如长了翅膀般迅速传开。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纷纷。在京城的一处茶馆里,几个穿着粗布麻衣的百姓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几碗浑浊的茶水。一个老者皱着眉头,磕了磕烟袋锅子:“给官员涨工资?咱老百姓都快吃不上饭了,这朝廷咋想的!” 旁边一个年轻后生也附和道:“就是,陕西大灾,朝廷之前还在京城中让大家捐款救灾,如今朝廷有钱给当官的涨薪,咋就不能给咱减减税?”

在江南的富庶之地,那些乡绅们听到消息后,也都聚在一起交头接耳。有个胖胖的乡绅一边扇着扇子,一边撇嘴道:“这皇帝莫不是糊涂了,如今国库空虚,不赶紧想办法增收,反倒给官员涨钱。这钱从哪来?会不会从咱们头上出!”

而在偏远的乡村,农民们听闻此消息,大多一脸茫然。他们只知道日子越来越艰难,旱灾、蝗灾不断,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少,家中早己囤粮见底。一位衣衫褴褛的农民,望着自家破旧的茅屋,无奈地对妻子说:“上头的事儿咱不懂,只盼着这涨薪能让当官的对咱百姓好点,可别再像以前一样,变着法儿地要钱了。” 妻子坐在一旁,默默流泪,手中缝补着破旧的衣裳,一家老小的生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朱振明靠在龙椅上,闭上眼睛,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一举措能如他所愿,为大明官场注入一剂强心针,让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重新焕发生机,能够有更多人能理解他这么做的苦心。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