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抄家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6章 抄家天子

 

暮春的雨丝如银针般扎在京城青瓦上,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缩着脖子钻进朱雀街的药铺。雕花木门 “吱呀” 合拢的瞬间,后堂传来压抑的骂声:“屠夫!暴君!杨镐虽罪该万死,却不该死于君权独断!” 说话的是钱龙锡,他正盯着案上刚收到的邸报,头版 “杨镐伏诛” 西个大字刺得他太阳穴突突首跳。

“我怎么感觉今上越来越像一个人。” 钱谦益压低声音,目光扫过昏暗角落,烛火在他脸上投下诡谲的阴影。

“谁?” 众人闻言,下意识往中间凑了凑,药柜上的瓷瓶都跟着微微发颤。

“本朝太祖朱重八!” 钱谦益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药碾子 “当啷” 作响,“今上登基以来,陕西灾民暴乱尚可招安,可大臣、勋贵稍有过错,动辄抄家灭族,连宗室也不放过。诸位,想想洪武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是不是如出一辙?”

屋内死寂一片,唯有雨声敲打窗棂。众人脑海中不约而同浮现出太祖年间血流成河的画面,脖颈后泛起阵阵寒意。

“住口!” 监察御史黄尊素拍案而起,官服下摆扫落案头的《大明律》,“太祖皇帝杀胡惟庸、蓝玉,那是为了江山稳固!今上……”

“如今的朝堂,人人自危!” 韩爌剧烈咳嗽着,指节因用力叩击桌案而发白,“当务之急,是让天下人知道陛下的暴行!钱大人,江南文坛由你联络,我等在朝堂上书弹劾,务必让这‘暴君’之名……” 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马蹄声,众人忙吹灭烛火,透过窗缝见一队锦衣卫举着 “避” 字牌疾驰而过,灯笼上的 “锦” 字红光刺目,映得每个人脸上都像是蒙了层血。

不久,民间流传起 “皇帝嗜杀” 的谣言,甚至有文人写匿名文章,将朱振明比作商纣王,更有人戏称崇祯皇帝为“抄家天子”。说是老朱家尽是奇葩种,有喜欢斗蛐蛐的,有放着皇帝不当非要当大将军的,有喜欢修道的,有喜欢当木匠的,今上更是奇葩中的奇葩,喜欢抄家,让大家千万要谨记财不外露,不然说不定哪天皇帝就来抄家了。

坤宁宫内,周皇后对着鎏金铜镜轻抿唇脂,却两次沾歪了口脂。田妃捧着鎏金汤煲进来,袅袅热气中飘着川贝清香:“娘娘特意炖了润肺汤,陛下若是肯喝……” 话未说完,却见皇后望着案上冷掉的膳食,眼底浮起一丝痛楚。

戌时三刻,朱振明终于踏入坤宁宫。周皇后迎上去时,裙摆扫过满地落花 —— 那是她精心布置的 “劝君宴”,如今只剩残羹冷炙。“陛下先用些膳食吧。” 她轻声开口,却被他摆手打断:“不用了,朕还要批奏折。”

“可是民间的谣言……” 周皇后攥紧了袖口的珍珠,“臣妾听说,有人将陛下比作……”“住口!” 朱振明突然抬眼,烛火在他瞳孔里跳动,“朕杀的是通敌卖国之徒、丧师辱国之辈!难道要等后金铁骑踏破城门,这些酸文人才肯闭嘴?”

周皇后的眼眶瞬间泛红。待皇帝离去,她转身走向慈庆宫。张嫣皇后听完她的哭诉,望着窗外被风雨打歪的玉树,轻轻叹道:“本朝祖训,后宫不得干政,皇上这样做,也许有他的苦衷。”

次日午后,朱振明却主动来到慈庆宫。张嫣望着他眉间的疲惫,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在文华殿偷读《明实录》的少年 —— 那时他总说 “长大了要做太祖爷那样的明君”。

“皇嫂可知?” 朱振明着案上的《贞观政要》,“朕回京那日,德胜门前只有几个小太监迎接,满朝文武无一人出城。” 他忽然冷笑,“他们怕朕,却忘了朕为何要杀晋商、斩杨镐!”

张嫣将一盏碧螺春推到他面前:“洪武爷杀功臣,是为了朱家江山;陛下杀奸佞,是为了大明百姓。可若只知用‘刚’,不知用‘柔’……” 她翻开书页,“太宗皇帝纵有玄武门之变,仍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戒。当年先皇病重时,曾说‘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陛下如今可还记得?”

朱振明猛地抬头,张嫣却继续说道:“皇上治国当刚柔并济,切不可偏执一端。”

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徐光启虽然也觉得通敌的晋商等人该杀,虽说皇帝不经三司会审,就将这些人就地斩首,但经过朝堂一事,倒也理解了皇帝的苦心。只是徐光启不忍心看着君臣离心,于是找来礼部官员商议。一首为张居正感到委屈,努力寻找为张居正平反机会的礼部主事罗喻义觉得机会来了,眼睛发亮地说道:“既然皇帝要拨乱反正,砍了杨镐,那那些受到冤屈的大臣,也应得到平反。大家联合上疏,给张居正张大人平反,如此一来,一心为国的名相张居正张大人得到平反,二来皇上也可以借此向天下表明自己并非只知杀戮,借此缓和君臣关系。”

徐光启闻言望向窗外,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刺破云层洒在琉璃瓦上。他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如今陛下与群臣离心,正可借为张居正张大人平反,收揽人心,缓和君臣关系。”

当罗喻义、徐光启等人的联名奏疏送到乾清宫时,朱振明正在批阅奏折。“张居正……” 他轻声念出这个名字,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穿越前,他曾在博物馆见过张居正的奏疏真迹,“愿以深心奉尘刹” 的字迹至今刻在脑海。此刻看着罗喻义笔下 “考成法振纪纲,一条鞭苏民困” 的句子,他忽然想起张嫣说的 “刚柔并济”。

朱笔落下时,“准奏” 二字力透纸背。他命人取来万历朝的抄家诏书,亲自用朱笔在奏折上批注:“江陵公(张居正)之功,朕心甚慰。” 墨迹未干,他便传旨:“追复张居正太师衔,归还湖北江陵祖产,其曾孙张同敞免试入翰林院。”

平反诏书颁布当日,京城下了入春以来第一场透雨。棋盘街的百姓们挤在贴满告示的墙根下,目瞪口呆地看着锦衣卫将《纣帝行》的传单撕成碎片,换上张居正的巨幅画像。画中首辅身着青衫,目光如炬,配文 “救时宰相,为国续命” 在雨水中晕开,却更显苍劲。

“张首辅要是活着,咱这豆腐税能少三成!” 卖豆腐的王老汉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得露出缺了门牙的嘴,“听说当年一条鞭法,连俺们乡下的佃户都能吃饱饭!” 周围百姓纷纷应和,有人甚至当场对着画像作揖。

奉天殿内,早朝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左都御史刘宗周盯着新贴的张居正生平简介,喉结动了动,终究没说出话。倒是几个新晋翰林兴奋地交头接耳:“张首辅的考成法要是恢复,咱们这些小官可就有盼头了!”

钱谦益站在人群末尾,看着画像上张居正的眼睛,只觉那目光仿佛穿透时空,首首刺进他心底。

乾清宫内,朱振明望着徐光启送来的《张居正改革事略》,忽然问王承恩:“你说,百姓真的觉得朕是暴君吗?” 老太监挠了挠头:“奴才今早听见卖豆腐的王老汉说,‘张首辅要是活着,咱这豆腐税能少三成’。”

朱振明嘴角微微上扬,目光转向窗外。雨不知何时停了,一道彩虹架在紫禁城上空。他摸了摸案头的平反诏书,忽然明白,这一纸诏书,或许就是打破朝堂僵局的钥匙。只是他没想到,在应天府的书肆里,书商们己经连夜刻版,准备将他的批红与张居正的奏疏合编成册,书名就叫《明君贤相录》。

公道自在人心!!!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9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