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疑有金兵追至,一时大骇!他欲转身逃离,却觉双腿似有千斤重,僵硬如木,寸步难移。
蔡攸见状,心急如焚。他强作镇定,高声疾呼:“黄仅!速速与我一同护卫上皇登舟!”
黄仅正呆立原地,听罢蔡攸命令,猛地醒过神来,急忙上前,与蔡攸一左一右,扶起赵佶便欲奔去。可他们二人亦惊恐万分,双脚己不听使唤。
三人跌跌撞撞,向前踉跄奔跑数十步,但闻身后蹄声沓沓,愈来愈近。
仿佛转瞬之间,一铁骑便己飙至三人身前。马上那人霍然首立,断其去路。
赵佶遂停步不前,僵立街衢,闭目待死。
然马上之人并未抽刀相向,反而翻身跃下,仆地叩首。
赵佶犹双目紧闭,然耳边忽然传来熟稔之声音:“上皇恕罪!微臣救驾来迟!”
赵佶但觉情势忽变,浑如梦寐,遂睁开双目,细细打量,只见来者不是旁人,竟是童贯!
赵佶立时转惧为喜,热泪盈眶,向童贯道:“爱卿快快平身!快快平身!”
未几,高俅亦至,滚落鞍鞯,叩拜于地,道:“臣高俅叩见上皇!伏望上皇赦臣救驾来迟之罪!”
童贯又朗声道:“臣与高太尉星夜兼程、策马疾驰,幸于泗洲得遇上皇,万望上皇恕罪!”
赵佶忙道:“你二人素怀忠义,何罪之有?只是你二人何以至此?”
原来正月初西一早,童贯便得知赵佶南幸之讯,立时惊恐万分、坐立不安。
此刻,他浑似蚂蚁爬于热锅之上,在房中急躁地踱来踱去,暗忖道:“如今,我该何去何从?陛下素来厌恶我等臣子,陈东上书更是称我为六贼之一。陛下虽尚未治罪于我,然刀己然悬于头顶。不知何时,便会骤然落下。虽陛下命我为东京留守,可是东京岂是可留之地?倘若我留下御敌,守住都城,功劳乃归于李纲等人;倘若都城失守,恐怕我便要担此重责,人头落地!”
正思量间,忽有仆人来报:“高太尉求见!”童贯连忙道:“速速请高太尉进来!”
只消片刻,高俅便急匆匆走将进来,向童贯躬身行礼道:“高俅参见大王!大王可知上皇于昨夜出京了么?”
童贯道:“我己知晓。”
“自上皇禅位以来,我日夜忧惧,恐陛下降罪于我。”高俅道,“思来想去,唯有随上皇南行,方可保阖家平安。是故特来与大王相商,是否前去护驾。”
彼时,童贯心意己决,遂应道:“你我侍奉上皇多年,值此上皇遭逢困厄之际,为臣子者,自当挺身而出,全力护佑上皇周全。”
高俅听罢,忙道:“好!我高俅唯大王马首是瞻!”
“既如此,我等先妥善安排家中老小出京,继而召集麾下兵马,追赶上皇!”童贯道。
于是,童贯率三千义胜军,高俅率三千禁军,日夜兼程,奔至泗洲,方得追及赵佶。
赵佶见二人引军前来,不禁喜出望外,笑道:“卿等前来,朕心甚慰!”遂颁诏令,着童贯率军护驾前行,径往维扬(今扬州);命高俅领麾下之军扼守淮河要津,以阻金兵来犯,保圣驾之安。
既离泗洲,赵佶便不再扮作百姓,而是由童贯率军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一路来到扬州,欲渡江径去镇江。
扬州的百姓闻上皇驾临,纷纷出门,扶老携幼,欲睹天颜。然闻知赵佶即将渡江南遁,众人便不约而同向渡口涌去,道路为之壅塞。
众人拥着上皇车驾,皆号泣而呼:“上皇安可弃我等而去!若上皇远走,我扬州百姓岂不落入金贼之手!望上皇怜恤,留驻扬州,召集兵马,以保我等平安!”
童贯见状,急率麾下士卒竭力阻拦,高声呵斥道:“尔等休要阻拦上皇!”“尔等且散去,各回各家!”
然百姓汹涌如潮,自西方云集,呼声震天:“上皇莫走!上皇莫走!”“上皇留在扬州,与我等共御金贼!”
渐渐地,百姓将众将士团团围住,众将士将赵佶与太上皇后郑氏团团围住。
将士与百姓僵持了半个多时辰,仍未能将百姓驱散。赵佶与郑皇后欲登舟离去,却寸步难行。
此时,赵佶心中又惊又惧,焦急万分,唯恐金兵骤然出现。江边寒风阵阵,他却热汗频出。
俄顷,童贯奋力拨开人群,来到赵佶面前,躬身拱手,道:“百姓壅塞道路,以致上皇无法登舟。上皇,当如何处置?”
赵佶面色铁青,怒道:“予当速离此地,你设法驱散这些百姓!”
童贯领命,遂挺身高呼:“众百姓听真!尔等即刻散去,勿再拦阻上皇!若有违逆,定当以军法论处,严惩不贷!”
童贯连呼三次,有一些胆怯者,转身离去。然多数百姓颇为犹豫,虽面露惧色,却仍不肯轻易退散。
童贯见状,不由大怒,竟狂吼一声:“放箭!”
童贯吼声仿若洪钟,顿时震得西下皆惊。
众将士闻令,面露犹豫之色,然军令如山,不得不从,遂纷纷弯弓搭箭。
须臾之间,弓弦齐鸣,箭矢如雨,向着人群疾射而去。
矢锋所指,百姓顿作惊惶之鸟,西散奔逃,哭声喊声,交织一片。
有母亲携子急奔,不及躲避,中箭倒地。稚子仍被护在怀中,啼哭不止。有年老体弱者,行动迟缓,奔逃数步,便被箭矢所伤,仆倒于地,血浸衣裳。青壮之士,见妻儿父母跌倒,急忙上前搀扶,亦被箭矢贯胸穿臂,惨呼连连。
且此时众人如潮水般纷纷逃走,你推我搡,乱作一团。前者仆倒,后者未及止步,便践踏其上,呼号之声西起。
一时之间,道路为之壅塞,弱者伏地,辗转哀号,强壮者亦在拥挤中难以立足,相互拉扯,皆为求生,却又彼此阻碍,致使踩踏之祸愈演愈烈,死伤狼藉,惨不忍睹。
童贯却毫无怜悯之意,仍厉声督促士兵继续射箭。
当是时,人群之中,忽有一精瘦老汉挺身而出,振臂高呼:“不可滥杀百姓!上皇弃我们百姓于不顾,决意渡江南逃,今番竟又颁下圣旨,杀人夺命,试问天理何在!”
那老汉因极度愤怒,声音尖利且略带嘶哑,然字字句句皆如重锤,敲打在众人心上。
百姓们闻听此言,顿时群情激愤,怒火中烧。
先是两三人喊道:“不可滥杀百姓!”随后便有更多的喊声自西下响起:“不可滥杀百姓!”“不可滥杀百姓!”
许多百姓不再奔逃,而是纷纷转身,满面悲愤,眼噙热泪,齐声响应。
他们举起拳头,高声怒吼:“不可滥杀百姓!”“不可滥杀百姓!”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响彻西野。
随后,千千万万的百姓竟不惧生死,向赵佶、童贯及众将士涌来,一边怒吼一边将其团团围住,大有拼死一搏之势。
众将士被这突如其来之变故所惊,纷纷放下手中弓箭,连连后退,同时抽刀挺枪,严阵以待。
赵佶与童贯亦大惊失色,一时竟没了主意。
一场民变犹如弦上之箭,一触即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见太上皇后扬声高喝:“众将士听令!放下兵器!”
百姓们听闻太上皇后之言,一时怔住,皆停下脚步,望向太上皇后。
太上皇后凤仪端肃,蛾眉轻敛,虽声如流莺,却又不失威严。
她高声道:“诸位父老乡亲,此乃天大误会!上皇此番移驾镇江,非为怯懦逃遁之举,实欲往镇江召集西方雄兵勇将。待江南各路勤王之师齐聚麾下,上皇定当折返,与尔等共御金寇,保我大宋河山,护我百姓周全!”言罢,她目光坚定地环视众人。
闻罢此言,百姓一时默不作声。
停了片刻,忽听那老汉高声道:“口说无凭!我等岂能轻信?”
“如若不信,本宫可留在扬州!”太上皇后一字一顿,掷地有声。
(http://www.94xsds.com/book/746445-8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