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判断
“他们截断了这趟车!”
怀礼辉猛地站起身,斩钉截铁。
布良斯克森林深处那种混合着死亡、钢铁与未解之谜的气息似乎顺着这口气涌入了肺叶 。
“107侦察营!他们用整个营的牺牲为代价,炸毁了这趟车赖以逃生的命脉!把小阿尔汉格尔斯克通向后方的主线炸得稀烂!逼得这趟车、连同押送它的党卫军,为了不让这批物资落入随后碾压而至的红军洪流之手,只能慌不择路地开进他们工兵早就在峡谷里准备好的备用洞穴进行‘终极封存’!”
为整个营找回名字!
找到他们倒下的地方!
一种超越金钱和历史解密本身的强大使命感,如同库尔斯克战场燃烧的烈焰,瞬间吞噬了“猫熊和北极熊探险俱乐部”的每一个人!
连阿列克谢这只满脑子都是卢布的“北极熊”,此刻也沉默着,那双经常闪烁着黄金光芒的小眼睛里,燃起的是对那片无名战场的凛然敬畏 。
接下来的日子,库尔斯克南部的丘陵与林地,成为了这支奇特远征队的狩猎场——狩猎的是被遗忘在七十年前钢铁与血肉洪流中的英雄之魂。
车轮碾过的,是时间的坟茔。
他们沿着那条早己被荒草、荆棘和肆意生长的次生林淹没的军用窄轨铁路残骸,一点点艰难地向南挺进。
T-60魔改的“沼泽之爪”号冲在最前,如同远古披毛犀般咆哮着,用厚重的军用越野履带和粗大的清障铲暴力开辟道路,将拦腰倒塌的巨大枯木、被藤蔓绞缠掩埋的铁轨断片、甚至是冻得硬如混凝土的泥泞沼泽统统碾在身下!
“雪鸮”——那台装备着无人机和多光谱地形扫描系统(挂载于“雪鸮”后备厢魔改平台)的后勤保障车紧随其后,李宏冷冽的目光紧盯着多块屏幕上滚动的地形结构数据和铁轨走向热衰减信号,为前方的“沼泽之爪”随时修正着方向与速度 。
怀礼辉驾驶着底盘极高的“铁牛”,像沉默的护盾一样拱卫着车队侧翼,他的视线不时扫过两侧地形崎岖的林地。
克劳迪娅则安静地待在车内,持续地整理着从“北极星”老兵协会传递过来的、关于107侦察营最后碎片化的任务记录、模糊的士兵合影以及极其有限的地点描述碎片——
这些零星信息如同罗盘极其微弱的指向,引导着这次悲壮的寻访 。
战壕的印记,是他们留下的第一个路标。
第三天下午,“沼泽之爪”号巨大的铲斗再次推开一片横亘在眼前的枯枝灌丛后,前方地形豁然形成一片略微下凹的开阔区域。
李宏通过远程摄像系统敏锐捕捉到几道不规则延伸、几乎与地面颜色融为一体的低矮土垄痕迹!
“停车!9点方向,地表异常线形构造!”
李宏的声音穿透车载通讯器,“沼泽之爪”号的轰鸣戛然而止。
怀礼辉第一个跳下车,手中紧握着那台外壳布满战损痕迹的“深渊凝视者Ⅳ”商用重型探测仪(完美掩饰他眉心深处那道敏锐无形丝线的存在)。
探测仪粗大的线圈缓慢扫过那片低洼地边缘。
机器尖锐的嘀嘀声忠实地反馈着地表浅层散布的锈蚀弹片和金属垃圾信号。
但在探测仪无法感知的更深处……在他的精神力穿透大约20厘米的腐殖土层之后……一种极其清晰、充满几何棱角和人工硬边感的“空白轮廓”被勾勒出来!
“不是自然沉降!”怀礼辉的声音带着一丝发现的沙哑,“雪鸮!放‘工蚁’!”
一个只有儿童足球大小、履带驱动的微型探测机器人“工蚁Ⅱ型”,从“雪鸮”车腹下的专用发射舱轻盈滑出。
它低矮的躯体灵巧地窜到那片凹地边缘,顶端的微型柔性探臂如同触角般轻触地表,高频微距三维扫描仪迅速工作 。
反馈图像传回——那些不起眼的土垄,在精确点云透视成像下,其下方清晰地还原出一排排锯齿状、宽度不足0.7米、带有明显前低后高射击阶面的步兵散兵坑!
坑与坑之间,还有狭窄的折线型交通壕连接!
沟壁残留着清晰的、因长期使用而被军靴踩踏出的分层堆积结构!
更有冲击力的是,在其中一个散兵坑的后方凹陷处,“工蚁”的红外-微光-热残留三重扫描,捕捉到了一小片极其微弱但清晰的人工挖掘痕迹下的高温信号异常点——
那是生火灰烬被快速覆埋、土壤成分改变后遗留的独特热特征!
一个典型的苏军小队级别警戒阵地轮廓!
布局紧凑、功能明确、毫无德式作战手册里呆板的几何感——
充满了苏军散兵坑那特有的灵活、高效、在绝境中榨取每一分生存和战斗可能的“土拨鼠风格”!
阿列克谢从“沼泽之爪”号探出熊头,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那些散兵坑的布局,闷声道:“妈的……这种豁着被打也要在你腰眼上啃一口的打法……确实是他们(指红军侦察部队)的风格!像钉子!又糙又硬!”
克劳迪娅用便携式高清设备拍摄记录每一处细节,并在电子地图上标注精确坐标:“防御阵地朝向……正西南……方向指向小阿尔汉格尔斯克枢纽站……他们在监视那条铁路线!”
七天!整整七天!如同在战争遗骸凝固成的冻土上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剥茧抽丝!
线索如同散落在时间荒野上的碎片,被团队一一拾起。
在距离第一次发现警戒阵地不到两公里的密林深处,李宏的无人机“蜂鹰”(一种新型高航时、低噪音中继侦察无人机)于一次暴雨后的飞行中捕捉到一株因山体轻微滑坡而根部的巨大橡树。
那虬结的巨大根须间,赫然紧箍着一根被泥土染得乌黑、却仍能看出棱角的长条圆柱形物体! ——
一门近乎完整的PTRD-41型14.5毫米反坦克枪!
旁边还散落着一枚锈得几乎看不出形状的RGD-33防御手雷!
它们如同战士最后的倚靠,被森林拥抱。
发现地点位于高坡,视界开阔,显然是重要的火力点 。
(http://www.94xsds.com/book/821368-1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