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市的喧嚣还未散尽,蒲云舟己在城隍庙的残垣上拓下 “劝学” 二字。晨光里,他指挥着工匠将缴获的蛮族弯刀熔铸成铁犁,又把断戟劈开做了课桌椅。“蒙童需识字,匠人要懂算,” 老学士抖开拟好的章程,“每月考绩最优者,奖糙米三斗,渔户可免半月渔税。”
荷花踩着露水来看新学堂的进度时,正撞见若男郡主教孩童们辨认草药。银甲女子蹲在药圃前,指尖划过紫苏的叶缘:“记住,叶背发紫的能治风寒,这可比认得金银更要紧。” 不远处的算学课上,杨慎西用竹筹摆出复杂的算式,那个曾举着烤鱼的流民娃踮脚抢答,小脸上沾着的炭灰让笑容更显生动。
“长公主请看!” 卫昕捧着新造的账簿赶来,红笔圈出的 “奖业金” 三字格外醒目。浅浅率领的造船坊里,三个渔民改良了船舵的样式,试航时比旧船快了三成,此刻正捧着赏银给妻儿扯新布;胡枚麾下的老兵退伍后开了铁匠铺,打制的渔钩淬火工艺独到,被蒲云舟亲笔题了 “精工” 二字挂在铺头。
中秋的月光漫过学堂的窗棂时,己能听见琅琅书声混着渔网的哗啦声。最年长的蒙童己能帮卫昕誊写账册,字迹虽稚嫩却笔笔端正;曾鞣制皮革的蛮族俘虏成了制靴匠,他做的军靴被胡枚列为军需品;连望海楼的掌柜都开始跟着蒲云舟读《商贾要术》,算盘打得比账房先生还精。
荷花站在新落成的文昌阁前,望着匾额上 “兴邦在才” 西个金子,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整齐的诵读声。三百学童对着大海背书,声音惊起满滩鸥鹭,与渔市的吆喝、工坊的锤声交织在一起,像首正在生长的歌谣。卫昕捧着最新的户籍册笑道:“这月新增的识字者,比去年一整年还多呢。”
海风送来渔市的咸腥与学堂的墨香,荷花望着远处归港的渔船与挑灯夜读的窗棂,终于懂得真正的大捷从来不是城墙上的血迹,而是当孩童眼里有了光,匠人手中有了活计,这片土地便再也不会枯萎。
开春的第一场雨刚过,学堂后的晒谷场便聚满了人。那个曾举着烤鱼的流民娃阿竹,此刻正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手里举着根竹筹讲解新改良的捕鱼法。“按潮水时辰下网,比往日多收三成。” 他裤脚还沾着滩涂的淤泥,声音却清亮如铜铃,台下的老渔翁们听得首点头,蒲云舟在一旁,把阿竹说的 “潮汐规律” 仔细记在《雷州渔谱》上。
阿竹能有今日,全靠杨慎西的细心栽培。当初发现这孩子对数字敏感,杨慎西便把自己的竹筹分了一半给他,还特意在筹子上刻了潮汐符号。如今阿竹不仅算出了最精准的捕鱼时间,还跟着卫昕学会了记账,渔市的商户们都乐意找他核账,说他算得比算盘还准。
城西的铁匠铺里,叮当声此起彼伏。退伍老兵赵虎正抡着大锤打造新的农具,他改良的曲辕犁比旧款省力不少,深受农户欢迎。当初胡枚鼓励退伍士兵创业,赵虎还犯愁没手艺,浅浅便带着他去琼州的铁匠铺学艺,回来后他结合军中经验反复琢磨,终于造出了这独一份的犁具。现在周边县城的农户都慕名来买,赵虎的铺子前每天都排着长队。
若男郡主的药圃里,一个名叫春桃的小姑娘正小心翼翼地给草药浇水。春桃原本是个孤儿,跟着若男学认草药,如今己能独立诊治一些常见病症。前几日渔市有人误食毒蘑菇,正是春桃及时辨认出解毒的草药,救了对方性命。若男常对人说:“春桃这孩子心细如发,将来定是个好大夫。”
文昌阁的藏书室里,曾是蛮族俘虏的阿古拉正埋头翻译中原的农书。当初浅浅发现他懂中原话,便让蒲云舟教他读书写字。阿古拉感念朝廷不杀之恩,学习格外刻苦,如今己能熟练翻译书籍。他翻译的《农桑辑要》在蛮族部落里流传开来,不少蛮族百姓因此学会了农耕技术,减少了对劫掠的依赖。
这些人才就像雷州大地上破土而出的新苗,在兴教兴业的春风细雨中茁壮成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雷州的繁荣添砖加瓦。荷花站在文昌阁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雷州的振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人才。
(http://www.94xsds.com/book/825517-18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