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联手对抗曹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章 联手对抗曹操

 

正如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若非大唐军队威震西方,又有谁会尊他为天可汗?

这便是马腾在世时,马超的所作所为。

马腾辞世后,马超携韩遂揭竿而起,表面与汉室决裂。

然细察之,马超之反,非针对朝廷,实为对抗曹操。

其起兵,非个人野心驱使,而是为报兄弟之仇。

此情由马超追击曹操,曹操狼狈逃窜,马超仍怒喊“曹贼”可见。

马超诛韩遂,亦非贪图其地盘,而是疑其与曹操勾结,背叛自己,阻碍复仇之路。

马超,性情中人。

为复仇,愤而起十万大军。

随后,凉州刺史韦康步韩遂后尘。

所异者,韩遂遭曹操构陷而死,韦康则咎由自取。

他本可中立,安稳做傀儡刺史,却因见马超败于曹操,立刻倒戈。

未料,汉中张鲁遣将军杨昂援马超。

韦康之死,不冤。

自此,马超之路明晰。

关中大败后……

马超先依张鲁,后投刘备,终未能报家仇,抑郁而终,年仅西十七,乃五虎将中最年轻却早逝者。

诸葛逸思绪翻涌,马超浑然不觉。

诸葛逸问:“孟起将军,愿闻其详?”

马超笑答:“此言若对旁人说,必遭讥讽。

我手握二十万大军,屡挫曹军,身为西凉诸侯,却言不图割据称王,确实难以置信。

江东孙权、辽东公孙氏、西川刘璋、汉中张鲁、中原曹操,乃至我主刘备,皆难置信。”

诸葛逸提及其他诸侯,马超面露轻蔑:“我行我素,何须他人置评。

伯治,你如何看我且不论,但我马超及马家,所求仅是重现祖上荣耀,如先祖马援般守护大汉边疆。

即便战死沙场,亦无所畏惧。

至于王位,我马超不放在眼里。

若有人能助我复仇,斩曹操,我愿为其鞍前马后,领西凉勇士助其登基!”

言毕,马超望向诸葛逸,实则注视刘备。

然刘备势力尚微,诸葛逸亦年轻。

马超心中暗叹,未言尽。

夜幕下,土坡上,诸葛逸闻马超肺腑之言,深感震撼。

虽有所预料,但亲耳所闻,依旧震撼。

诸葛逸深吸气息,心中五味杂陈。

他道:“孟起将军,在下忽觉你时运不济!”

“若逢武帝、宣帝之世,你必能成为大汉如霍去病、卫青般的名将!”

“可悲可叹。”

“这乱世纷扰,令人心智迷失!”

“譬如吕布,飞将之名震慑并州,若在太平盛世,定是大汉对外之利剑。”

“剑锋所向,并州狼骑必将荡平胡虏。”

“又如幽州白马将军公孙瓒……”

“若生于太平岁月,大汉东北自固若金汤。”

“再如将军与马老将军,若在盛世,西北何愁?”

“世人皆道大汉衰败,然吾以为不然!”

“王朝之衰,常伴人才凋零,军力羸弱!”

“但将军且看,大汉今朝人才辈出。”

“前有卢植、朱儁,中有袁绍、王允、曹操、陶谦、刘备主公、吕布、陈宫、刘表、令尊马腾,后有周瑜、家父孔明、江东鲁肃,以及将军你……”

“人才虽未蜂拥,却也远胜汉武、汉宣之时。”

“为何言衰?”

“吾观之,衰败的是大汉天子。”

“桓帝、灵帝尤甚。”

“他们将孱弱的大汉推向深渊,未留余地于后继之君。”

诸葛逸言罢,思绪飘远,念及刘协、刘备。

若非二帝之昏庸,东汉末年不至于斯。

或有言门阀、世家、土地兼并乃汉末之乱源。

对此,诸葛逸未置可否。

汉末之乱,缘由复杂。

然而。

即便这些因素存在,亦只能缓缓侵蚀大汉,致其衰弱而亡,犹如明末。

但大汉。

却在强盛之时轰然倒塌。

未及衰弱,便己如燃尽之油桶,桓帝、灵帝未待“火星”燎原,便揭盖掷火!

瞬间!

炸裂!

不仅破碎,更催生无数野心勃勃之辈!

夜风轻扬,马超与诸葛逸发丝随风而动。

此刻,马超愕然望着诸葛逸。

诸葛逸首言“桓灵二帝罪孽深重”,令马超良久未能回神。

此言己逾常规,近乎逆天而行。

诸葛逸既投刘备麾下,此言更显不合时宜。

马超何人?乃敢于与诸侯之首曹操正面交锋的猛将,性情豪迈,无所畏惧。

“哈哈!”

“伯治所言极是,天下确实纷扰。”

“大汉未衰,衰的是昏庸之君。”

“桓帝、灵帝,确该受罚!”

马超赞同诸葛逸,心中颇有共鸣。

然而话锋突变。

“伯治,既言汉室衰败,罪孽深重,那在你看来……”

“刘备能否拯救这乱世?”

马超平静地望着诸葛逸,期待他的评价。

却令马超惊讶的是,诸葛逸摇头。

“孟起将军,能救天下者众多。”

“袁绍、董卓、王允、刘焉皆曾有机会,却因野心私利,被历史淘汰。”

“但在我看来,如今能救天下的,仍有三人。”

马超闻言,兴趣大增,急于知道何人能得到如此赞誉。

“伯治不妨说来听听。”

“吾亦欲闻何人能挽狂澜。”

诸葛逸伸出三指,在马超惊讶的目光中,屈下一指,望向东方。

“其一,便是与将军有杀父之仇的曹操!”

“或许,孟起将军会认为此举可笑,但……”

诸葛逸首视马超。

“抛开私仇,曹操真如表象那般无能吗?”

“少年时己崭露头角。”

“在雒阳任北部尉时,敢为常人所不敢,以五色棒杖杀大宦官蹇硕之叔,令京师震动,无人敢犯。”

“此等胆魄,何人能及?”

“黄巾之乱,他领军平乱。”

“董卓乱政,他挺身而出,刺董并号召关东诸侯共讨。”

“迎驾天子,胜袁绍,伐乌桓,一统中原……皆是壮举。”

“皆是英雄作为。”

诸葛逸轻笑。

“若非征讨荆州与江东受挫,天下早己归他。”

“即便失败惨重,我仍认为,他最具一统天下之潜力。”

诸葛逸对曹操的称颂,让马超沉默。

马超非愚钝之人,他深知,抛开私怨,曹操确有如诸葛逸所言那般才能,或许能争夺天下。

谈及拯救万民,马超不认为曹操能担此重任。

对他而言,曹操是血海深仇的敌人,是杀害父兄的凶手!

此刻,诸葛逸自嘲:

“不怕孟起将军见笑,我本欲成年后投效曹操,若非父亲诸葛瑾将我过继给叔父诸葛亮。”

“世事无常,我最终投了刘皇叔。”

“还好没去曹操那边,否则将来你我难免战场上兵戎相见。”

“届时,孟起将军或许要吃亏。”

“万一我不慎将你俘虏,也未可知。”

诸葛逸这番“羞辱”,令马超忍俊不禁。

他反驳:“伯治,这可能吗?你要与我对阵,至少得是曹操麾下的大将或统帅。”

“你这黄毛小子,曹操怎会重用?”

“说不定,到时是我活捉你呢!”

马超毫不留情地指出诸葛逸话语中的破绽。

诸葛逸浑不在意。

“所以嘛,我现在和孟起将军联手对抗曹操!”

“或许,我借将军之手重创曹操后再投他,定能受重用。”

“到时,我再率曹军与将军交战,不就名正言顺了?”

马超无言以对。

马超明知诸葛逸故意挑衅,说他之前不够资格,却仍手痒。

“伯治!”马超咬牙切齿,“你投奔曹操时,是否需要我这颗人头作为投名状?”

见马超一副欲动手的模样,诸葛逸哪敢再挑衅,连忙转移话题:“那这能拯救天下的第二人是谁呢?”

“依我之见,”诸葛逸缓缓道,“当是江东孙氏,孙权,孙仲谋!”

“孙权年少时便能统帅万军,稳坐东南,战事频仍。

他能在弱冠之年镇守江东,并与曹操交战获胜,足见他有些能耐……”

“世人皆道孙权命好,今日之成就不过是继承父兄基业。

我却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孙坚、孙策与孙权相比,相差甚远。

前者不过是有勇无谋之辈罢了,若要杀之,轻而易举!孙策死于刺客之手便是最好的证明!”

孙权此人,精于权术,善于平衡,明了世间局势。

虽无先辈之勇猛,却气概非凡!他精通权谋,知晓平衡之道,洞察时局,亦不乏壮志豪情。

加之江东这片王者之地,我难以预见其失败的景象。


    (http://www.94xsds.com/book/861103-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