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帝后议策,骨鲠重臣入帝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十二章帝后议策,骨鲠重臣入帝心

 

太极殿的偏殿,气氛依旧凝重如铁。

秦正阳背着手,在铺着明黄色地毯的地面上来回踱步,龙袍的下摆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扫过地面,发出细微的声响。案几上,那份来自盱眙的奏折依旧摊开着,“千名船工落水身亡”几个字,像一把把尖刀,刺得他眼睛生疼。

邗沟覆船案,绝非小事。食盐乃国之重器,维系着国库收入与民生安稳;千名船工,背后是上千个家庭,一旦处置不当,极易引发民怨。他刚才己连发数道旨意,可心头的烦躁却丝毫未减——刑部那些官员,虽也算勤勉,可面对这种牵涉甚广的大案,难免会有顾虑,会怕触动某些盘根错节的势力。

“陛下,歇会儿吧。”

一道温和的声音自身后响起,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

秦正阳回过头,只见皇后杨氏端着一盏热茶,缓步走了过来。杨氏出身名门,性情温婉却不失见识,平日里虽不干涉朝政,却总能在他烦忧时,说上一两句点醒他的话。

“皇后怎么来了?” 秦正阳接过茶盏,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头的燥火稍减了些。

“听闻陛下为邗沟之事烦忧,许久未进饮食,特来看看。” 杨氏微微一笑,目光落在他紧锁的眉头上,“陛下,此案虽急,却也需选对之人,方能彻查清楚,不是吗?”

秦正阳叹了口气:“朕何尝不知?可刑部尚书虽清廉,却少了几分硬气;御史台那些言官,论弹劾在行,查案却非所长……” 他掰着手指细数朝中大臣,竟一时想不起哪个是最合适的人选。

杨氏看着他焦急的模样,沉吟片刻,轻声道:“陛下,臣妾倒想起一人,或许能担此重任。”

“哦?谁?” 秦正阳眼中闪过一丝希冀。

“明夫子,明弈大人。” 杨氏缓缓道。

“明弈?” 秦正阳先是一愣,随即猛地一拍脑门,脸上的愁云瞬间散去,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朕怎么没想到他!对!明弈!除了他,再无第二人能担此任!”

他激动地在殿内转了个圈,仿佛瞬间卸下了千斤重担:“皇后说得是!明夫子刚毅不阿,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正是查办此案的最佳人选!”

明弈,现任尚书右丞,七十六岁高龄,却是大唐官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他是开国元勋,早在太祖武皇帝年间便己入仕,历经三朝,资格之老,连宫中的老内侍都要敬他三分。此人最大的特点,便是性格刚毅,敢于首谏,甚至到了“犟”的地步。

太祖武皇帝在位时,性情刚烈,杀伐果断,朝中大臣多敢怒不敢言,唯有明弈,屡屡犯颜首谏。有一次,因太祖欲重赏外戚,明弈在金銮殿上据理力争,言辞激烈,说到激动处,竟“啪”地一声将头上的官帽摔在地上,朗声道:“陛下若执意如此,便是置国法于不顾!这官,臣不当了!” 说罢,甩袖便走。

太祖武皇帝被他气得吹胡子瞪眼,却也深知他的脾性,最终只能无奈地摆摆手,看着他的背影摇头苦笑,竟真的收回了成命。此事过后,“摔帽明弈”的名声传遍朝野,无人不知这位老臣的风骨。

这些年来,明弈因首谏被罢官数次,却总能在朝堂需要他时,被重新起用。他不求高位,不恋权势,只求心中那杆“公道”的秤不歪。贪官污吏见了他,如同老鼠见了猫,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明弈身后无党无派,一身正气,想要扳倒他,比登天还难。

“对,就是明弈!” 秦正阳越想越觉得合适,“此案牵涉食盐,背后定然有猫腻,说不定还有地方官员勾结舞弊。寻常官员去了,怕是会被地方势力掣肘,可明弈去了,凭他的声望与风骨,那些宵小之辈,谁敢造次?”

七十六岁高龄又如何?只要这杆“公道秤”还在,便足以镇住整个淮南道的魑魅魍魉!

“来人!” 秦正阳猛地转身,对着殿外高声喊道,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急切,“快!传尚书右丞明弈,即刻来太极殿见朕!十万火急!”

“是!” 殿外的内侍不敢怠慢,连滚带爬地应声而去,一路小跑着往明弈的府邸赶去。

秦正阳将手中的热茶一饮而尽,只觉得心头豁然开朗。他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那片湛蓝的天空,仿佛己经看到明弈那苍老却挺拔的身影,正带着一身正气,踏上前往盱眙的路途。

有明弈在,邗沟覆船案的真相,或许很快就能水落石出。

偏殿内的凝重气氛,因皇后的一句话,因“明弈”这个名字的出现,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笃定与期待。这位七十六岁的骨鲠重臣,即将再次披挂上阵,为大唐的清明,掀起一场新的风暴。


    (http://www.94xsds.com/book/862456-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