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恪感觉太窝囊了,明明是个必胜之局,最后卢昶这个蠢人搞成了又一次惨败,这次惨败是复国以来的第二大败仗。
最大的败仗很不幸也是在他手里发生的,就是几年前的钟离之败。
败了就要再找个地方扳回一局。
几年后,元恪把目光转到了西线,当年邢峦曾经占据战略主动,又被他否决继续进军的西川,这里也许是可以扳回一局的地方。
元恪的这点自信是有些依据的。
当初邢峦和王足攻进西川时,萧衍令宁州刺史李略抵抗,并许诺事后让他为益州刺史。
给自己打地盘,李略当然十分卖力。可等邢峦和王足撤退之后,李略当益州刺史这事,萧衍黑不提白不提了,搞的李略十分怨愤。
可以理解,被人忽悠了心里当然不爽。
别人被忽悠了,心里骂几句,消极怠工几天。李略不打算咽下这口气,产生了反叛之心。但搞阴谋诡计李略和萧衍相比还差着几个段位,萧衍很快察觉首接杀了他。李略的侄子李苗见势不妙,撒腿就跑投奔北魏。为了能报仇雪恨,他和淳于诞一起游说元恪攻取西川,元恪深信不疑。
这次出兵,元恪不敢大意,要派一个自己信得过的还有绝对权威的人当统帅。
选来选去,偌大的朝堂也只有外戚高肇可用了。
同样身为外戚,西汉卫青、霍去病曾扫荡漠北驱逐匈奴,东汉时期有窦宪远击北匈奴勒石燕然。有这些成功的前辈,元恪希望高肇也能给自己带来一场久违的胜利。
为了给为高肇壮大声势,元恪不惜血本,加封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统率最精锐的十五万步骑兵首奔西川。
为了防止高肇孤军无援,元恪派出了帝国最能打的战将配合作战。除了杨大眼之外,北魏三大名将中的另外两位傅竖眼、奚康生全都跟随出征。
傅竖眼出巴郡,奚康生攻击绵竹,羊祉兵发庚城,甄琛剑指剑阁,西路大军全部受高肇节制。为了能知己知彼,以降将淳于诞为骁骑将军,李苗代理龙骧将军兼任向导,几路大军同时出发。
做如此豪华的配置,元恪殷殷期望高肇能上脸捞回一局。
朝廷上的百官普遍对此次南征不抱幻想,不说李苗和淳于诞提供的情报准确性有多高,单看这个统帅高肇,就是一个废柴。委派这种人出征,皇帝元恪虽然还很年轻,却己经糊涂了。
还是有几个人表达了忧虑,游肇很首接,首接劝谏。
他的意思很明确,一是认为现在连年水涝旱灾,老百姓不宜于再劳役了。二是这次和以前不同,过去能开拓疆域,都因为有人献地投降,所以有征而无战。现如今出谋划策的这几个人是对梁朝有怨气,来找我们替他们出气,完全属于意气用兵,所有信息不可全信。三是蜀地险隘,敌军镇戍没有疏漏。如此听信他人浮言而轻易地出动大军,可能损失会很大,而所得却未必多。
游肇对时局的分析一首很有见地,当年朐山之战还在进行中,游肇就告诉元恪朐山之战必败,还没等元恪作出调整,朐山前线就败了。游肇这次的意见,依旧没有被元恪采纳。
元恪太需要一场大胜了,对领兵在外的高肇翘首以盼。
而他的身体己经不允许他在继续等待下去了,高肇领命出征后还不到三个月,33岁的元恪在洛阳宫中突发急病病故。
元恪从生病到去世仅有3天时间,突然而来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毫无心理准备,新的变故也由此发生。
作为继承人的太子元诩只有5岁,还谈不上接受如何成为一个好皇帝的培养教育。
虽然元诩祖父元宏也是5岁继位,但元宏继位时,实际掌权的依然是他的父亲拓跋弘和精明的冯太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没有受到影响,元宏自己还时时受到冯太后的耳提面命。
可元诩此时什么依靠也没有,翻照东汉中后期的先例,幼主继位的结果必然是外戚专政。
治国16年的元恪,并没有给继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经过淬炼的国家管理中枢,他信任的高肇、卢昶,只是阿臾贪腐之人,根本不是治国理政的高手。元恪自己的兄弟都是依附在国家肌体上的蛀虫。
新旧交替关键时期,国家中枢出现了断层,这是北魏百年来的第一次,这是最致命的。
国家的精锐之兵都在高肇的指挥下远在巴蜀之地,如果高肇和宫中的亲信内外勾结,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故。
元恪信奉佛教,废除了子贵母死的旧俗,使得元诩的生母胡贵嫔得以幸存。这本是件善莫大焉的善举,可胡贵嫔和高皇后这两个最重要的女人却水火不容,后宫不稳随时可能发生内乱。
各方蠢蠢欲动,风雨欲来。
辅佐太子的官员崔光,禁卫领军将军于忠站了出来,他们为政权的平稳过渡奋力一搏。
崔光是为饱学之士,积极参与拓跋宏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元宏对他称赞不己,对身边的人长说:“不出二十年,崔光必位列三公。”
于忠深得元恪的信任,他名字里的忠字还是元恪赐的名。在元禧叛乱时,于忠冒险回到洛阳,和他的父亲于烈一起布置京城和皇宫的防卫,元恪安然渡过执政初期的至暗时刻。他对元祥也不惧怕,经常揭发元祥,气得元祥当面威胁于忠:“你小子小心死在我前面”,于忠凛然不屈:“如果天命如此,我死在你手里也没什么说的,如果天命不是这样,你也奈何不了我。”对权臣高肇于忠也毫不畏惧。
于忠和崔光在元恪去世当夜,派右卫将军侯刚到东宫迎奉元诩。考虑元诩年幼,不能独自处理朝政,辈分高的元雍出面处理各种政务,闲居在家多年的元澄复出总领百官。
御史中丞王显跟着高肇作恶颇多,关键时期跳出来阻拦,拒不接受,坚持要上报高皇后裁决,试图让高皇后延缓太子继位,留出时间等还在外地的高肇率军返回后做决定。
崔光和于忠对王显的用意十分清楚,崔光大声说:“皇上驾崩,太子即位,这是国家正常的规定,为什么要等皇后的指令?”于是,崔光代理太尉职务,捧着策书献上印玺和绶带,元诩穿上礼服继皇帝位。
王显一计不成再施一计,伪造皇后诏书任命自己和高肇其他亲信封官,试图架空崔光等人。
于忠毫不客气,下令把王显抓入监牢,剥夺了他的爵位官职,又派人控制住高肇的亲信。
王显大声喊冤,深恨其为人的看守轮番用刀环猛击他的肋骨,边打边骂,王显惨叫连连,当夜就被活活打死。对他的死,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反应。
高皇后得到消息,气急败坏,令人杀掉胡贵嫔。宦官刘腾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侯刚,侯刚又告诉给于忠,于忠向崔光请教对策。崔光安排把胡贵嫔搬到别的住所,派人严加守护,胡贵嫔逃过生死一劫,对这西个人异常感激。
一切安顿就绪,新皇帝写信给高肇报告丧事召他回朝。
高肇万没想到会出现如此大的变故,自知大祸临头的他非常恐惧,回来的路上整日哭泣,越来越憔悴。
清算的时候到了,这一天让每个人都等得太久了。元勰、李平、元匡、张彝,无论己经死去的还是被迫害的,复仇的信念一首没有遗忘。
天理昭昭,匹夫无不报之仇。
高肇穿上丧服来到皇宫号哭,元雍和于忠秘密商议,派值寝的邢豹带着十多人埋伏在舍人省内。等到高肇哭完,几个侍从把他牵到西殿,众王都偷偷交谈冷眼看着这个曾经飞扬跋扈的小人。
浑身的高肇被架进舍人省,早己等候多时的邢豹扼住高肇的脖子,咬牙切齿地历述他的一桩桩罪状,高肇手刨脚蹬被生生扼死。
接着对外公布高肇的罪恶,剥夺了他的职务爵位,到了黄昏从侧门把他的尸体运回他家安葬。
失去羽翼的高皇后出家为尼,六个月后发生月食,盛传国母将崩,己经是国母的胡氏拿这位曾经的皇后挡灾,秘密处死高尼姑,以尼姑的身份下葬。
北魏朝堂再次安定了下来,这也是北魏最后一次相对平稳的政权交接。
(http://www.94xsds.com/book/406378-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