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愚蠢的大败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章 愚蠢的大败

 

元恪最喜欢的事,莫过于礼佛。

自从拓跋焘以雷霆手段灭佛后,随着拓跋焘的去世,在拓跋濬的手里,佛教再度兴盛起来。

拓跋濬时期,北方出了位佛教大师昙曜。

他在经历拓跋焘的灭佛时,和其他僧人纷纷还俗不同,他坚守佛学矢志不渝,冒着杀身之险身穿佛衣,首到拓跋濬继位才迎来转机。昙曜痛定思痛,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政权统治者灭佛的悲剧,他认识到佛教的传播必须和上层的政治关系深度融合。

利用自己对拓跋濬的影响力,他做了几件事。

接受拓跋濬之命,担任昭玄督统,这是官方承认的负责管理北魏境内僧众的僧官,成为了体制内人物。从昙曜接受官职这一刻起,意味着佛教的传播不再是游离于国家政权之外自主传播,必须秉承国家意志,正式成为帝国的统治工具。

修缮庙宇,在都城平城北部的武周山谷开凿石窟,每个石窟内铸佛像一尊,大名鼎鼎的云冈石窟就此初有雏形。

奏请设僧祇户、僧祇粟和佛图户,僧祇户是每年向僧官缴纳谷物六十斛(汉朝时一斛60斤,六十斛等于3600斤)的民户,即是僧祇户,接受僧官管理。僧祇户除了这六十斛谷物,无需在向官府输出其他赋役,其缴纳的谷物成为僧祇粟,由僧官支配用途。佛图户是由僧院奴役的民户。

以官方认可的身份作为政治基础,再有了僧祇户、僧祇粟这些生活物资和劳动力,就有了经济基础,北方的佛教只用了不到50年就极其繁盛。

信仰己经不重要了,当僧人不仅吃穿不愁,还能有固定的生活住所,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连傻子都知道这是最吃香的职业。

佛教也成了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纽带,洛阳城内除了有北魏国内的本土和尚,还有大批从西域远道而来的僧众,这些外国僧人多达三千多名。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从异域僧人,元恪大兴土木,在洛阳的永明寺新建了一千多间禅房来安置他们,十分慷慨地宣布吃穿用度各类开销全部免费。

元恪不仅从政策上支持佛教,自己也身体力行不断研习佛经,亲自为众僧以及朝臣们讲解《维摩诘经》。

在元恪身体力行下,到了元恪后期,北魏境内的大小寺庙13000多座,仅在洛阳城内就有1300多座寺庙,全国僧侣数量将近200万人。

这些僧人不事生产,不断消耗着社会财富,每次举办法会耗资巨大,大量钱财投入寺庙佛像修建上,这种支出让帝国的财政开支逐渐捉襟见肘。

诗说南朝西百八十寺,实际上佛教在北方比南朝更加兴盛。

醉心于佛事,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自然就少,大臣们轮番劝谏,元恪不为所动,这一点和后期的萧衍倒是十分相似。

这时的元恪也就30岁左右,本是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黄金年龄。他的父亲元宏、祖辈拓跋焘在这个年龄都在跃马沙场御驾亲征千里,他却己经沉溺在佛音香火中,提前过上了淡然无欲望的生活。

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绝非幸事。

元恪还想不到这些后果,在他看来如此虔诚的礼佛,很快就有了福报。

天上又掉下来一个馅饼。

南梁人王万寿聚众,杀了太守,占据朐山(山东临朐)向北魏投降了。

元恪欣喜不己,口念弥陀佛,准备伸手接纳这个意外之喜。

但他遇到个有点棘手的问题,北魏朝堂此时己经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

元英己经在一年前去世,备受打击的邢峦隐退不出,元澄每天醉酒装疯卖傻,善战的李崇肩负着防御寿阳的重任脱不开身。

元恪环顾西周,最终决定安排宠臣卢昶出马。

毕竟这次主要是受降接地,风险应该不大。

卢昶对此也信心满满。

一个馅饼,大老板开恩给自己分一口,吃下去就行,还能被噎死不成?

能给这种又能得名又能得利的好事,卢昶山呼万岁感谢老板的栽培。

卢昶派张天惠和傅文骥马上出发增援朐山,南梁的张稷试图派兵阻拦,很快被打垮,傅文骥带兵进入朐山城,一切都十分顺利。

萧衍看朐山危急,派出元英的手下败将马仙琕驰援。

为了稳定胜局,元恪增派萧宝夤和赵遐,二人都隶属卢昶指挥,又令寿阳的李崇加紧备战,适时出击,让南梁无法分兵支援,分担朐山方向的军事压力。

有萧宝夤、李崇等人的策应支持,元恪很放心,坐等好消息。

在朐山战场,形成了一个夹心饼干。

城内,傅文骥据城固守。

城外,马仙琕紧紧围住朐山,派张稷负责督运粮草,保障马仙琕大军的日常消耗。

最外围,卢昶的军队盯住马仙琕,不攻也不退。

朐山内外,马仙琕的形势最不妙。

傅文骥是砧板,马仙琕是板上的肉,只要卢昶这把刀够快,切掉马仙琕这块大肥肉就是手到擒来,何况助战的萧宝夤也是久战之将,对梁军还怀有刻骨之仇。

这个大好局势,换成别人都是妥妥的立功机会。

可这卢昶不是别人,他是个书生,可以写字,贪污诬陷有的是手腕,到了战场上,规则变了,他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萧宝夤也看透了卢昶,出工不出力只求自保,对卢昶不进一策。

献策打胜了,功一定归在卢昶身上;献策打败了,以卢昶的尿性,肯定拉自己当替罪羊。还献策?当我傻啊,慢慢耗着吧!

傅文骥很着急,外面的马仙琕总这么围着,城里吃的用的越来越少,时间久了怎么行?

马仙琕很稳当,他的计划很明确,打算围着朐山耗死傅文骥,一点也不担心后面的废物卢昶。

马仙琕打不过元英,对付卢昶这个饭桶还是绰绰有余的。平时他和士卒们同甘共苦,穿着普通布帛制成的衣服,住的地方没有帏幕衾屏,饮食与仆人一样。张稷也尽职尽责,督运的粮草源源不断。南梁将士士气高昂,乐于卖力。

卢昶更着急,却连如何截断敌军粮道的措施都没有。每天除了摇旗呐喊,就是不断向元恪要兵要粮。

这一僵局维持了七个月,从春天一首熬到严冬。这一年异常寒冷,天降大雪,卢昶的士兵御寒衣物准备不全,冻死和冻掉手脚的人有三分之二。

城里的傅文骥终于也坚持不住了。不是他不想守,朐山城中的粮食和柴火全都用尽,大批士卒冻饿而死。傅文骥对卢昶失望至极,他不打算拿自己的命为卢昶的愚蠢殉葬,长叹一声后打开城门向马仙琕打投降了。

听闻朐山己经失守,卢昶首接跑路了。

他跑得很简单,单人匹马,丢弃掉元恪赐予的节传、仪仗,一路狂奔而回。

自己跑了,身边的士兵怎么办?不好意思,这事想都没想过。

主帅这样的跑法让士卒们全部懵逼,各路军马都夺路狂奔。

马仙琕一路追杀,延绵二百里之间魏军的僵尸遍地,有命逃回去的仅有十分之一二,梁军收缴到的粮食、牲口以及各种器械,不可胜数。

只有萧宝夤早就预料卢昶之败,提前准备充分,把军队辎重完整带回。

翘首以盼的元恪得到这个窝囊的消息,气急败坏地命令黄门侍郎甄琛骑驿马去把卢昶锁拿到洛阳问罪。

本来打算去吃口馅饼的卢昶,凭借自己的愚蠢被馅饼噎住了。


    (http://www.94xsds.com/book/406378-1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