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权力和责任都是对等的,当上了部落老大的刘显,除了拥有看不顺眼就杀谁的权力,也必须肩负起整个部落生存下去的责任。
游牧部落没法种地,只能打猎放牧打仗,打仗是来钱最快的途径,当然风险也是最大的。打了胜仗扩大地盘,增加财富,附俘虏人口。要是吃了败仗,就成了赔钱的生意,部族的几百上千口人就得喝西北风过日子。
人啊,都有私欲,想着过舒舒服服的日子。几百个人能凑在一起,小算盘扒拉得都很清楚,目标也很明确。选出一个带头大哥,跟着大哥有肉吃,多打胜仗多占地,多抢东西少死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辈们一针见血的总结很到位。
从之前的刘邦、冒顿单于、刘秀,到之后的李渊、成吉思汗、朱元璋、皇太极,都想明白了,做到了,成功了。
这种用利益结成的联盟,就是利益输送,利益只要分配不均,裂痕就会有,早晚会发酵,慑于带头大哥强大的武力还不敢有人轻举妄动,一旦各派实力变得均衡,或者带头大哥逐渐衰弱,脆弱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利益联盟随即土崩瓦解。
二百年多年后,唐朝的李渊就生动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我们看到的历史,李渊趁着隋末大乱,从晋阳(山西太原)起兵,一路南下渡过黄河占领长安,以长安为基础争夺天下,建立唐朝。似乎一切顺风顺水,挥斥方遒间举手江山定,可惜这不是历史。身在山西太原的他,要造表弟杨广的反却有两个十分要命的短板:人马少,环境差。
作为隋朝的晋阳太原留守,他手里的那点兵,守城有余,进攻不足,如何在短时间集结一批战斗力强悍的士卒。
晋阳作为大本营,北面是虎视眈眈的突厥,只要李渊率主力倾巢南下,还没等他走多远,突厥骑兵一个冲锋就能端了他的老窝,到时李渊只能饿死在荒郊野外。
这怎么办?
李渊想来想去,出路只有一条,拉突厥入局。
这时的形势是突厥强、李渊弱。想拉突厥入局,李渊必须出点血。
首先态度要好,李渊向突厥称臣,送出大量礼物,恭顺的很。
之后开出物质条件,等夺了隋地,土地城池归李渊,金银珠宝归突厥。突厥始毕可汗见有利可图,应允派兵助战,和李渊组成联军攻克长安,为唐朝创业奠了基。
这样的例子中外古今比比皆是,这样的规则当然也适应于当今世界格局。
刘显显然不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有深谋远虑的带头大哥,从做的几个事看,心肠歹毒翻脸无情,做事凭一时血气之勇,还虎头蛇尾,缺乏长期计划。常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别说发财,能活着就不容易,说不定刘显哪天脑回路出问题,在他身边的人就会掉。
还别不信,这位对自已亲叔叔都下的去狠手,其他人都要摸着自已的脖子好好想想,跟着他干事危险系数高不高?
这样的人身边是不可能留住能人的。
不久,长孙嵩带着所部七百多人离开刘显出走,投奔拓跋珪。
紧接着,庾和辰带着贺氏逃离刘显的控制,来到拓跋珪的属地。母亲的归来,拓跋珪对刘显的最后一点顾忌也已解除。
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坦诚待人的态度,拓跋珪逐渐聚众,实力慢慢增强。
随着实力增长,却又引起了身边亲人的嫉妒。
拓跋珪另一个舅舅贺染干,看拓跋珪很得人心,实力又不断增强,很是眼红,也很嫉恨,谋划送拓跋珪尽早去见他的父亲和爷爷,计划让死党侯引七趁隙暗杀拓跋珪,兼并他的部众,发一次横财。
代国旧臣古真知道消息后秘密告诉拓跋珪,看拓跋珪已有防备,侯引七突也不敢轻举妄动。贺染干怀疑古真泄密,把他抓起来施以酷刑,用两个车轴夹住古真的脑袋,两头用力合拢。这种类似夹棍的刑具,夹得古真眼珠凸出,七窍迸血,身受酷刑的古真坚持不承认,贺染干查无实据,也只能把他放了。
既然暗杀不成,贺染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撕破脸皮改暗算为明抢,集合所有亲信立刻赶往拓跋珪的扎营地,要发起强攻袭杀拓跋珪。
而当贺染干策马接近拓跋珪营寨门口,他知道自已的计划实现不了了。
就在营寨前,他看到了随着草原的风吹拂起的战旗,在战旗下是披挂整齐的外甥,严阵以待的拓跋士兵已经排好战阵,安静地等着他。
而当他看到拓跋珪身边一个人时,头上冒出的汗顺着后脊梁流到腚沟。
那是他的亲姐姐贺氏。
贺氏慢慢走到贺染干面前,指着他的鼻子怒斥他:“你要干什么?是想杀我的儿子吗?你还把我这个姐姐放在眼里吗?”
看着怒气冲冲的姐姐,贺染干再无一战之心,带着自已的人落荒而逃。
一场剑拔弩张的战斗,以这样戏剧性的结果结束了。
贺氏用自已的行动告诉每个人:谁说打弟弟要趁小,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什么时候打也不算晚。
每看到这些,总要惊叹草原民族女性的坚韧和独立,拓跋珪的母亲是这样,铁木真的母亲也是如此,在自已的孩子尚未成长之前,伸出自已的羽翼为他们遮风避雨,极尽全力为自已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也托举起一个草原大帝国的希望。
对自已弟弟的行为,贺讷无力阻止,决心全力支持自已的外甥尽快自立。有他的支持,拓跋珪自已有了飞出去单干的希望。
历尽艰辛,拓跋珪在母族的支持下,凭借自已的能力,聚拢代国的旧臣,吸纳各部落,在内蒙古锡拉木林河边的牛川宣布恢复已经灭亡的代国,之后又正式改国名为魏,拉开了波澜壮阔大剧的序幕。
叫魏的政权太多了,最有名的是曹操的魏国。这次,拓跋珪的魏国被习惯称为北魏。
(http://www.94xsds.com/book/406378-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