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攻城有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攻城有法

 

统万城里的赫连昌,被挤兑的十分难受,原来在东边要防备来自北魏的进攻,如今南边的长安又纳入到拓跋焘的囊中,还要时刻防备可能从侧后方被捅刀。犹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难。为了解决这个难受的局面,赫连昌决定派赫连定率军二万先去收复长安。

拓跋焘听到这个消息后,敏锐得捕捉到战机,决心趁夏国主力南移,统万城防备薄弱之际,拿下统万城,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赫连昌。

在御前会议上,依旧是群臣各说各的道理,谁说的都有道理,反正说话的人只是动嘴,干好了自已有建议之功,封妻荫子,干得不好有决策人拓跋焘顶着,言者无罪,真正站在拓跋焘一边支持征讨夏国的还是崔浩。

在拓跋焘看来,整个决议过程就是听听意见,大主意肯定要自已拿。

辩论的再明白,不如干得漂亮,没有人愿意跟着每天空谈道理,实际好处一点捞不到的领导混。

少数服从多数,充分借鉴每个人的意见,都是取胜之后的装裱之词,如果没有取胜这个前提,所有的装裱都是一文不值。

出兵是毫无疑问的!

长孙翰引军三万为前锋,拓跋素率三万为后继,另派秘密部队前出到夏国境内负责收集情报,侦查路线。安排好进攻队型后,拓跋焘再令北部各军镇做好防备柔然入境骚扰的准备。一切安排妥当后,拓跋焘从首都平城出发,跨过黄河,揭开了征灭赫连夏国的战争帷幕,此时距他第一次进攻夏国也刚过去了半年时间。

拓跋焘这次抱着必胜之心,在进入夏国境内后,派人在拔邻山兴筑营寨,囤积粮草辎重,自已继续发挥身先士卒的风格,亲自率领轻骑三万人,带着大量的文武官员加速向统万城进发。

经常在大后方坐而论道的群臣,对这次要跟随着深入敌国腹地都忧心忡忡。

这些人平时耍耍嘴皮子还可以,到了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就怂了。战场不同于辩论场,搞不好命就没了。

大家一致认为,以三万轻骑攻取坚固的统万城几乎没有胜算,一旦受阻于坚城之下,粮草物资距离又远,极其容易陷入到危险境地。

对此,拓跋焘十分认同。

认同是认同,但命令不变,依旧按原计划出兵。

所有人都不敢再反对,纷纷做好准备,包括最坏的准备。

拓跋焘自已认准了一点,谁说攻取统万城就一定要攻城?

普通人逻辑很直接,要攻取统万城,就要攻城,攻城就要携带各种攻城的器械,要携带攻城器械就得带着步兵,所以,攻城的主力一定是步兵。你拓跋焘带着轻骑兵去攻统万城,难不成想让马飞到城墙上吗?

拓跋焘的逻辑也很直接,攻城是下策,不到万不得已不考虑攻城之法。想办法把城里的守军引出在城外消灭掉不就可以了,守军灭了自然就可以进城了。城外作战,轻骑兵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是想办法如何进城消灭对手,一个是想办法让对方出城消灭对方,善用逆向思维,有些问题就能有柳暗花明的新路。

拓跋焘抵达统万城边,按照引蛇出洞的思路,于是主力埋伏在深谷之中,只派少数部队来到城下,向城内的守军示弱,希望能诱使守城主力出城决战。可是无论拓跋焘怎么示弱,赫连昌就是不上当,城门从来不开,面对高大的城墙,鲜卑战士的战马有力使不上,让拓跋焘一筹莫展。

随着夏国大将狄子玉过来投降,拓跋焘终于知道了赫连昌的计划。

早在拓跋焘还没到统万城时,赫连昌就和赫连定商量好了对策,凭借着统万城坚固险峻,不容易攻破,由赫连昌专心死守统万城,赫连定则全力攻取长安,等长安城到手后,受挫于坚城之下的拓跋焘必定已经士气低落,物资匮乏,此时赫连定携得胜之军回军,内外夹击拓跋焘,就可一举成功。

拓跋焘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忧虑,这个应对策略正好打在魏军的软肋上,缺乏后勤急于速战的魏军最忌讳就是久困于坚城之下,原来引蛇出洞决战于野外的构想已基本处于破产边缘。

此时在统万城内的赫连昌,已经和半年前的心态完全不同,稳稳当当地坐在城中,心情好的时候还去城墙上瞭望城外的魏军。对于统万城的坚固,他有足够的信心。这座城,当初是他老爹赫连勃勃亲自命名,由酷吏叱干阿利监造。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门外汉,却并不影响叱干阿利制定竣工验收标准。他用的验收工具很不一样,就用一把锥子,方法也简单粗暴,锥子能锥入城墙一寸,杀筑城工匠,尸体也没机会送回故里,直接砌在城墙中贡献剩余价值。有这么个凶神恶煞一样的监工,为求保命的筑城工匠施展浑身解数,把统万城打造的坚固异常,坚硬的城墙可以当磨刀石。城内的武器各个精良无比,造甲的工匠和造弓箭的工匠相互赌命,弓箭不能破甲,杀造弓箭的工匠,弓箭能破甲,杀造甲的工匠。总之每到验收,必有亡魂。

如此残暴的赫连勃勃和叱干阿利,作恶多端,百死不足以赎罪。

依托这样坚固的城墙和器械,加上还有赫连定统兵在外,随时可以回军北上,赫连昌心里自然踏实。任魏军在城外喊破嗓子,马蹄得得,他在城内稳坐钓鱼台,兴致勃勃地看着魏军表演。

终于,城外魏军喊的声音越来越小,人也越来越少,最后连人都不来了,城外的战场静悄悄的,仿佛魏军从来就没来过。

赫连昌总觉得在表面的安静里潜藏着危机。

随后得到从各地传来的战报,魏军大将娥清和永昌王拓跋健正带兵在其他地方大肆劫掠,抢夺居民物资,吃的穿的用的,有什么抢什么,什么都不嫌弃。

从纷杂的战报中,赫连昌多少梳理出了一些头绪,魏军是骑兵杀到,无法携带多少粮食给养,如今在统万城下求战不能,给养出现问题了,只能靠劫掠附近的居民来维持。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和赫连定商量的破魏之法就已经出现效果了,彻底击败拓跋焘的时机就快到了。

很快,更好的消息传来了。

魏军中有人因犯罪害怕受到追究,于是投降了夏军,他们向夏国的报告,证实了赫连昌的猜想,现在魏军的粮草已经用尽,辎重补给还远在后方,支援的步兵尚未到达。

赫连昌闻报大喜,苦苦等待的破敌时机终于出现了。

拓跋焘饿了这么久,士气必然低迷,赫连昌决定亲自统率步、骑兵共三万人出城追击拓跋焘,当了这么久的缩头乌龟,也确实把赫连昌憋屈坏了。

至于等赫连定回军,那就不必了,既然拓跋焘败相已露,那战机就不可错失。天予弗取,天理不容。


    (http://www.94xsds.com/book/406378-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