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灭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章 灭佛

 

拓跋焘征服北凉后,原来定居在河西走廊的大批僧侣被迁到平城,佛教以平城为中心很快辐射传播到各地,而且传播的速度也远比江南快,等到了拓跋焘的后代孝文帝元宏时期,北方寺庙数量多达6700多座,僧侣数量7.7万多人。

如果只是寺庙多、僧侣多倒也还好,但拓跋焘发现佛教不断传播发展已经开始动摇国家的统治根基。

佛教让人安神静气修炼忍耐,和需要男儿跨马争天下的乱世时期显得格格不入。

人人都成佛了,谁再去沙场浴血搏杀。拓跋焘需要跨马杀敌的战士,而不是念佛诵经的僧人。

寺庙逐渐拥有的特权,也让寺庙积累起巨额财富。

政权统治者出于统治目的,全力扶植佛教,赏赐给寺庙大量田产,对这些田产,全都享有免税免役的政策。皇族贵胄为了让自已来生有所寄托,也经常向寺院捐献钱财和田产。

拥有了独立支配的大量田产,寺庙就聘佣大量社会人员在田产上耕种,参与耕种的人同样享有免服劳役的特权。看到有这么多好处,自已有田产的人也带着自已的田产纷纷依附寺庙。

这样,在种种特权庇佑下的寺庙,财富迅速聚集,为了提高收益,寺庙还从事有各种经营活动,比如高收益的典当,财富的聚集让来依附的人口也越来越多。

宗教已经成为让统治阶层感到恐惧的一股社会力量。

和平时期国家要维持运转,就要收税,可寺庙的财富全部免税。

君主出于享乐或是战备需求,需要有精壮劳动力服劳役干活,而依附在寺庙的人全部免服劳役。

战时需要征兵,需要征集军粮,属于寺庙名下的人和财产根本不能指望。

这一切让危机感很强的拓跋焘时时寝食难安。

拓跋焘自已也不信奉佛教,而对道教更加认同,拓跋焘自已的年号“太平真君”就有明显的道教痕迹。崔浩和寇谦之也十分信奉道教,崔浩也经常向拓跋焘进言,认为佛教虚幻荒诞,占据着大量财富和劳动力,应该全部消灭掉。

僧人们的不检点,也让佛门圣地污垢丛生。

在平定盖吴的叛乱时,拓跋焘带兵进入长安。在一座佛教寺院休整时,庙里和尚带着拓跋焘的侍从将官们到庙里喝酒吃肉。喝得高兴将官们在寺内到处闲逛参观,等参观到和尚们居住房间时,看到房间里竟存放着大量的兵器。历朝历代私藏兵器都是重罪,更何况还处于叛乱尚未平定的动荡时期,谁知道这群和尚会不会拿起兵器削掉自已的脑袋?被当场吓得酒醒的将官们快速退出寺庙,向拓跋焘做了报告。

拓跋焘勃然大怒,说:“私藏兵器不是寺庙应该使用的东西,他们一定是同盖吴相通作乱的。”于是,命令下令军队攻入寺庙,把寺院的和尚全部杀死。等清点查封寺院的财产时,又发现了大量酿酒的工具,各州郡官员、富人们私藏在这里数以万计的黄金珠宝,更上火的是,在寺庙的一个密室里,发现了很多藏匿起来的青年妇女。

这些青年妇女显然不是来烧香还愿的,画面可完全自行脑补。

藏匿兵器、隐匿财宝、聚众,这哪里还是恪守清规戒律的清净之地,就是个十足的藏污纳垢的污秽场所。

拓跋焘怒不可遏

崔浩趁机劝说拓跋焘把僧人全都斩尽杀绝,毁掉佛经佛像。寇谦之虽然也不喜欢佛教,但也不像崔浩这样如此极端,百般劝阻,但崔浩坚持已见不为所动。

拓跋焘接受了崔浩的建议,决定开始轰轰烈烈的灭佛行动。

在少数败类的恶劣影响下,让无数信仰坚定的大师和信徒多年心血付诸东流,佛教迎来进入中土后的第一次法难。

长安所有的僧侣首先被杀,佛经被收缴焚毁,寺院内佛像被捣毁,寺庙占用的良田土地全部被收归国有。

一边解决着长安的事情,拓跋焘发挥不死不休的精神,一边把灭佛运动推到全国。

下诏命令全国五十岁以下的僧侣,全部还俗。

对不打算还俗的,好办,提前送往极乐世界。

对胆敢藏匿僧侣的人,拓跋焘十分贴心地提供了连坐制度。

拓跋焘下令,全国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凡是在家供养僧侣、巫师的人,限期一个月内把僧侣、巫师全部送到官府活埋处死。逾期不交和隐匿不报的,满门抄斩。

北魏境内所有佛像和佛经全部捣毁焚烧。

全国寺庙和寺庙的田地财产全部收归国有。

一时间,北魏境内的僧人们风声鹤唳,惶惶不可终日,纷纷逃亡到山里和南方避难,焚烧佛塔寺庙经书烈焰腾空,黑烟滚滚。

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平素就喜欢佛法,多次劝谏拓跋焘,但拓跋焘不听。拓跋晃只好采取拖延战术,对拓跋焘的诏令延期慢慢下发全国,对报上来的待处置的奏章缓缓处理,让僧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转移经书佛像,想办法脱身躲藏。

佛教的这场浩劫一直持续到几年后拓跋焘去世才逐渐平息,在北方的佛教终于逐渐恢复。

但佛教和皇权之间还没找到有效的共处途径,这种法难浩劫并不只有一次。

拓跋焘身后一百多年后,代魏而起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再一次掀起了灭佛运动。宇文邕之后的二百多年后,唐朝的唐武宗李炎开始了第三次灭佛。唐武宗后的一百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发起了第四次灭佛活动。拓跋焘死后被谥号为太武帝,这四次灭佛统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几次皇权和佛权的激烈碰撞,中央政府也逐步加强了对佛教的管理,自宋代之后,中央政府对佛教的管理日趋严密。

所有寺院必须在官方登记,接受官方统一管理。

寺院的主持需由官府任命和认可,对那些采取师徒继承的寺院,一旦继承关系中断,就必须纳入官府管理,

僧人必须持有官方发出的身份证——度牒,才是合法。

除少数皇家寺院,寺院免税免役的特权被终止,官府还会摊派修路修堤等各种工程给寺院,让寺院集资出钱,寺庙也不能拒绝。

逐渐失去了独立的人事权、管理权、财权的佛教,丧失了能和皇权分庭抗礼的资本。

就是在不断的让步和妥协中,佛教也逐渐和中央皇权开始了融洽共处,相互补充,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佛教能在中国不断壮大的基本。

必须说,中国几千年的治国大智慧,让宗教问题在中国并没有那么尖锐,也没有出现中世纪欧洲那样教权控制皇权的极端局面。

拓跋焘用灭佛这种极端的暴力方式,终于解决了佛教过度占用社会资源的问题,哪怕只是暂时的。

暂时解决了世族和宗教这两大矛盾问题,拓跋焘终于可以腾出精力去对付南方刘宋军队的攻击。


    (http://www.94xsds.com/book/406378-5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