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刘义隆的梦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2章 刘义隆的梦想

 

此时在南方的刘宋,在皇帝刘义隆的治理下,正在享受着一个不算短的安定环境——元嘉之治。

刘义隆确实是个出色的皇帝,剪除权臣、抑制世族豪强、兴农劝学,南方的经济文化渐入佳境,文治效果斐然,死后谥号是“宋文帝”。

在刘义隆之前,谥号文帝的有名帝王是汉文帝刘恒和魏文帝曹丕。凡是文帝,武功都不是那么赫赫。刘义隆十分羡慕自已的父亲刘裕彪炳史册的战功,于是在他的统治期间,也时不常的发起一些作战行动。

剑指占据汉中的后仇池国,胜而灭之。

南下越南,对战林邑国,重创之。

提兵北伐,对战拓跋北魏,再就没有战果了。

刘义隆对北魏前后一共发起过三次北伐,前两次都是对阵拓跋焘,最后一次是拓跋焘死后,面对是拓跋焘的儿子。

战争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刘义隆三战皆负,连续输给父子两代,实在让刘义隆感到憋屈。

有这个结果也是刘义隆自已作的,能打胜仗的大将都被他弄死了。

比如檀道济

檀道济是刘裕留给后世子孙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檀道济忠心可昭日月,屡屡扮演着救火队长的角色。拥立刘义隆继位,平定谢晦叛乱,在刘义隆主导的第一次北伐中,他在不利的战况下临危受命,屡施疑兵之计,带着被团团围困的军队从山东济南突围而出返回江南,军队建制几乎完整保留,辎重也全部带回。对比同时期的到彦之等其他将领如鸟兽散一样的溃散,檀道济简直是战神一般的存在。

檀道济身经百战,他的心腹战将个个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也十分有才气。

看着檀道济如此强悍,作为帝王的刘义隆犯起了疑心病,想起了自已的父亲刘裕篡晋的经历,十分担心檀道济不受制约,效仿自已的父亲刘裕,再次上演权臣欺主的的历史活剧。加之刘义隆身体一直不太好,为了子孙安宁考虑,除掉檀道济成了刘义隆挥之不去的事。

一年刘义隆突然病重,紧急诏檀道济入国都建康朝见。

皇帝病重时召重臣入见,要不就是托孤,要不就是借机控制后伺机除掉。

檀道济的妻子向氏很有见识,劝檀道济说自古以来功勋大臣都易被猜忌,如今没有战事却被召入京,恐怕会有大祸降临。檀道济不以为然,坚持来到建康。住了一个多月,刘义隆病情稍有好转,诏令檀道济回到驻防地。檀道济到了码头正要出发,刘义隆的病情再次转重,檀道济又被扣留。

一个月后,刘义隆病情痊愈,但下决心不放虎归山,趁此机会杀掉檀道济。

杀这样的重臣必须有个理由,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刘义隆给檀道济扣上了一顶图谋不轨的罪名,下令赐死。

檀道济被杀时,怒不可遏,把头巾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你们是在毁你们自已的万里长城。”

一起被杀的还有檀道济的三个儿子,以及麾下大将薛彤、高进之等人,薛彤、高进之都是骁勇善战的百战良将。经过这番折腾,刘宋朝堂上再无可以和魏军抗衡的良将。

北魏人听到檀道济被杀的消息弹冠相庆:“檀道济都死了,东吴那些小子更没有什么人值得我们忌惮的了。”

刘义隆很高兴,宣布大赦天下。毕竟稳定皇权最重要,至于怎么御敌于境外,那是以后再考虑的。

北魏军更高兴,檀道济在的时候,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如今没有了檀道济镇边,北魏军对刘宋边境的袭扰更加肆无忌惮。刘宋漫长的边境线上小战不断烽烟四起,今天这边被烧个房子,明天那边被割走一把麦子,后天又被掳走几个老百姓,士兵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刘义隆对北魏军的不断袭扰非常担心,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御史中丞何承天借鉴汉朝防备匈奴的做法,提出一个寓战于民的长期作战思路。

在淮河流域扩大农田面积,充实山东青州、江苏徐州一带的民间力量,聚集散居在各地的老百姓,修好城邑大家都住在一起。百姓们平时耕种,农闲时进行拿起武器进行训练,战时这些百姓可以退入城邑自保,牵制敌军的进攻速度等待自已军队的救援。

这是个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平战结合的思路,只要长期坚持就能发挥重要的价值。

对这个需要几代人长期准备的提议,刘义隆不置可否。

刘义隆要胜利,还要速胜,这种需要花十几年、几十年才能见效的事,不对他的胃口。他需要几场马上能到手的大胜利,来证明他不仅仅在文治上有着非凡的能力,在武功上也同样可以向自已的父亲刘裕看齐。

何承天这个被搁置的策略,被后世的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学到了精髓,完颜阿骨打完善了猛安谋克,努尔哈赤完善八旗制度,把人数不多的治下百姓变成了亦民亦军的准军事化组织,为之后的统一战争提供了高素质的兵源。

“上有所欲,下必甚焉”,刘义隆的想法,群臣自然全部揣测到位,争相献策迎合,其中两个人的表现最是抢眼,一个是彭城太守王玄谟,一个是御史中丞袁淑。

王玄谟早年投奔刘裕,长期不显山不露水,喜欢夸夸其谈,迎合刘义隆北伐的想法,哄得刘义隆十分开心,对近臣说:“听到王玄谟的建议,让人顿生封狼居胥的豪情。”

西汉霍去病大败匈奴后在狼居胥山上祭天,在贝加尔湖边饮马,东汉窦宪击败北匈奴后,由随军的大文学家班固撰文《封燕然山铭》,刻字在燕然山南麓,摩崖石刻在2017年被中蒙两国考古发现。

“饮马瀚海”、“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都是军事大家梦寐以求的最高军事成就。

御史中丞袁淑更是吹捧:“陛下席卷赵、魏之地后,要巡行泰山,我一定上封禅书。”

泰山封禅是皇帝的最高规格仪式,中国千年的历史,也只有六个皇帝做过泰山封禅。在刘义隆之前,有秦始皇、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举行过封禅大典,刘义隆之后也只有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还有以澶渊之盟闻名的宋真宗赵恒登临过泰山。泰山封禅无疑昭示着天下一统四海升平,这让刘义隆神往不已。

两位空想家,一个从军功角度,一个从虚荣角度,捧得刘义隆神清气爽,恨不得马上北伐灭北魏,建立不世功勋。

拓跋焘当然也不会给刘义隆太长的时间去准备这场战争,他没有刘义隆这么虚幻,只想趁着储备的粮食还没吃完,去这个富庶的邻居家打打秋风抢一波东西,补充点能量坚持到第二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时年42岁的拓跋焘说干就干,集结兵力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并进行军事演习,在早春倒春寒的瑟瑟寒风中,魏宋边境腾起一股股杀气。


    (http://www.94xsds.com/book/406378-5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