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定乾坤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初定乾坤

 

有了稳固的朝堂中枢,拓跋濬着手拔除那些跳出来挑事的人。

古弼、张黎等人不服新君,被免官罢职,后有人诬告他们有巫蛊罪行,两人被勒令自杀。

长孙渴侯和太宰拓跋寿乐为权利纷争不休,拓跋濬不再客气,把两人全部处死。

作为重臣的杜元宝嗜权如命,得陇望蜀企图谋求更大的权力,拉着同伙密谋叛乱,拓跋濬出手快速镇压,杜元宝被赐死。

南征刘宋时建立功勋的永昌王拓跋仁,阴谋夺权,也被拓跋濬强力解决。

几轮血雨腥风的杀戮后,年轻的拓跋濬终于坐稳皇位。

对外,拓跋濬也不含糊,调兵遣将剿灭了陇西的叛乱。

当初随着崔浩被诛杀,北魏的史官也就被随之废除,拓跋濬下令正式恢复了这一官职。

汉族士大夫对此欢呼雀跃,这不是仅仅是增加一个官职,背后则是新皇帝继续汉化的决心,哪怕此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试探。

无论重用高允还是重设史官,都无疑向所有人宣告,拓跋濬毫不避讳当初爷爷拓跋焘的错误行为,如今新皇帝改弦更张,并已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为了进一步缓和中央和地方、官员和百姓之间的对立情绪,拓跋濬急需找到一个撬点,以小推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佛教由此成了最优选。

只要对上至朝堂,下至田间都有深刻影响的佛教采取恢复政策,就能起到收拢人心的目的。

恢复佛教已经势在必行。

此时,佛家子弟法果也顺应形势,提出“皇帝是当今如来”的思想。这和拓跋濬的政策形成相互依托,佛教要依托皇权巩固地位,皇权需要依托佛教神化统治。

在官方的支持下,佛教迅速恢复了地位,之前所毁佛经佛像全部修复。

而这些还远远不够,拓拔濬必须把皇权和佛教相融合的印记永久留存在世上,让后世代代参拜。

这个历史使命落在了佛家大师昙曜身上。

昙曜甘肃武威人,年轻时在武威亲耳聆听过鸠摩罗什对佛学的讲解,他对深奥的佛学甚为倾倒,不断苦学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

拓跋焘灭掉北凉后,把河西走廊的学者僧侣工匠两万多人全部迁到国都平城,昙曜也在这浩浩荡荡的东迁大军中。

到了平城没几年,拓跋焘暴力灭佛,寺庙被拆毁,佛像被遗弃,佛家经典被焚烧,僧侣或还俗或被杀,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空前的劫难。同情佛教的太子拓跋晃用缓兵之计,延缓废佛诏书颁行,部分僧人得以逃匿避难,昙曜也因此死里逃生。虽身处险境,但他信仰依旧坚定、恪守操行,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贴身穿着法服,携带佛学典籍东躲西藏。

拓跋濬决心复佛之后,正在担任管理全国僧众事务的沙门统一职的昙曜,一边主持佛教的复兴,一边痛定思痛,他在思考一个万全之策让佛教的流传不再受到政权统治的影响。

佛教必须依附皇权,要维护政权的稳定,和政治统治相互成就,这才是唯一可行之路。

这个思路一旦确认,昙曜更积极向政治靠拢。

遵循拓跋濬的旨意,昙曜有了开凿石窟雕佛的想法,这也是他复兴佛教计划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此之前,佛教雕像都是泥塑或者木制,开凿石窟雕刻佛像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可以想见,在巍峨的山体上,雕刻出巨大的佛陀相貌,在阳光彩霞的映衬下,这将是多么震撼的场景,足以让每个信徒心生崇敬。

怀揣梦想的昙曜跋山涉水走遍平城周边,查访适合开凿石窟的位置。

终于,最适合的地方出现了,就在平城西郊的五州山,这里注定要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有名的场所。

拓跋濬欣然同意了昙曜提出的在五州山开凿石窟的意见,拨付出专款进行施工,这里成为第一个皇家拨款兴建的石窟,他有个更加大气的名字——云冈石窟。

在拓跋濬的支持下,昙曜亲自设计,耗时三年在平城西郊开凿著名的“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分别以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晃、拓拔濬这五位北魏皇帝的面容为蓝本雕刻五尊大佛,用帝王面容和佛像相互融合的方法,反映对帝王权威的颂扬和佛教的尊崇。特别是对发起灭佛行动的拓跋焘的造像,无疑向皇族王公明确传达出一个讯号:放下怨念。这让那些追随拓跋焘曾经积极灭佛的大臣感念不已,转而成为佛教忠实信徒。

之后数百年,来自各地的工匠,用自已精湛的手艺在云冈石窟造就出45个洞窟、59000多尊石雕造像,形成一个巨大的石窟群。

为改变寺庙单纯靠施舍赏赐过日子而没有独立经济地位的被动局面,昙曜再次改革佛教。

他奏请拓跋濬批准,普通百姓中每年能上交60斛(约3600斤)谷物给寺庙的,可成为“僧祇户”,成为“僧祇户”后不必再向当地官府缴纳其他粮赋。上交的谷物称为“僧祇粟”,由寺院自行支配使用。犯了重罪的囚犯和官奴婢成为“佛图户”,负责各寺院打扫、耕种寺院田地的日常琐事。

昙曜的初心是让每座寺院有自已稳定的收入来源,安心传播佛法,但随着对社会资源占用越来越多,每座寺庙成为占有大量土地和民户的庄园,本该清静修行的僧人成了穷奢极欲的地主,寺庙成了依附在帝国机体上的毒瘤,和皇权不断争夺有限的资源。一百多年后再次引发灭佛法难,之后几百年和皇权仍有数次冲突。

昙曜随即又开始了繁杂的译经工作,在武州山石窟寺聚集一批有学问的高僧,配合印度僧人译出各种佛学经典,这些典籍在北魏境内广为流传,并逐渐传播到南方的刘宋。

拓跋濬用推崇佛学的办法大大提升了信奉佛教的人对这位新皇帝的认可。

一切的一切都给了所有人更多的希望,每个人都看到,在这个年轻的舵手掌控下,帝国出现了新的气象。

希望,带给人的是内心的安宁和活力,这些是稳定的基础。


    (http://www.94xsds.com/book/406378-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