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京城文明城市建设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1章 京城文明城市建设2

 

作为后世穿越过来的朱振明,实在受不了之前出宫微服私访时,在流民区看到的随处可见的垃圾山、粪便问题。再想到真实历史上,崇祯末年那场夺走二十万京城百姓性命的大鼠疫,朱振明觉得徐光启提议的以工代赈,既解流民生计,又解决京城卫生问题的提案得早日落实启动。

于是不久,朱振明迫不及待的召集内阁与六部大臣等再次齐聚文华殿,进行商议。

“年关将至,务必在新年前启动第一阶段工程,让京城以一个崭新、干净的面貌迎接崇祯新元。”朱振明开头先是给本次会议定了个基调。与会的大臣闻言,顿时明白,皇帝这是新帝上任三把火,要解决京城卫生问题了。

“此项工程浩大,投入人员、物资成本巨大,跨时至少数年,朕反复思考,决定将此项工程命名为京城文明城市建设,以示与蛮夷的区别。”朱振明无耻的首接盗用后世的概念,不过不少与会大臣闻言,却是眼前一亮,大加称赞。

“人员安排方面”,朱振明继续缓缓说道,所有与会大臣顿时打起精神,“虽然此项提议是徐光启徐爱卿提出的,但是考虑到徐光卿目前还要负责土豆与番薯推广这事,朕后面还有其他要事需要徐光卿负责。既然内阁大臣李标李爱卿提议?设立专门的机构,因此,朕决议,任命内阁大臣李标李阁老为京城文明城市建设工程的总负责人,顺天府知府刘泽深为具体负责人。此项工程,内阁与六部须全力予以支持。”

“遵旨!”众人原本以为这事会由徐光启来负责,没想到最终落在了李标与刘泽深头上。

“此项工程的启动经费?如今辽东与建奴尚在激战;西南平定奢安之乱也在激战;陕西大旱饥民暴乱,朝廷胡萝卜加大棒双管齐下,花费巨大;陛下前阵子还给百官加了俸禄,国库实在无力如此庞大的工程,第一阶段工程的经费陛下能否从内库调拨支持,从崇祯元年开始,对进入京城的货物加收入城税,作为此项工程的后续资金。”户部尚书毕自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越说越小声。

面对户部尚书毕自严的一再哭穷,朱振明明白毕自严说的却是事实,朱振明无奈说道:“也罢,再苦不能苦了京城百姓,就只能委屈朕了。从内库中拿出五万两作为第一阶段的启动资金。”

朱振明咬牙切齿补充道 “督察院、东厂等务必做好监督审计,若有人胆敢贪污此项工程的经费,不论是谁,严惩不怠。”

文华殿内的气氛凝重如铅,朱振明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在场大臣们心头一震。看着皇帝眼中不容置疑的决心,众人皆知,这场关乎京城面貌的变革己如离弦之箭,再无回头之路。

散朝后,内阁大臣李标与顺天府知府刘泽深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在顺天府衙内召集能工巧匠、师爷书吏,连夜商讨具体实施方案。油灯将二人的影子拉得老长,铺满桌面的舆图与文书间,不时响起毛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

“刘知府,当务之急是确定招募流民的数量与分工。” 李标眉头紧皱,指着舆图上用朱砂标注的垃圾重灾区,“龙须沟沿岸、宣武门至崇文门一带的街巷,必须优先清理。”

刘泽深点头称是,手中算盘拨得飞快:“依小人估算,至少需招募五千流民。可分成一百队,每队设正副队长,由顺天府衙役担任,便于管理。” 他顿了顿,又道,“只是这招募之事,恐怕不易。百姓向来视清理污秽为贱役,即便以工代赈,愿者也未必多。”

李标沉思片刻,咬牙道:“以工代赈,清理京城垃圾,每日可得糙米一升,满三个月者,每日可得糙米一升半。凡参与此次工程,表现良好者,皆可记入功名簿,满一年者,赐‘清城郎’称号,免家中一人次年徭役;其子弟入读义学,亦有优待。京城中目前流民众多,也有些生活艰难的百姓,如此条件,应该能招募到。”

方案既定,二人不敢停歇。次日清晨,顺天府衙门前便张贴出醒目的告示。红纸黑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引得百姓纷纷驻足围观。“以工代赈,清理京城垃圾,每日可得糙米一升,满三个月者,每日可得糙米一升半。凡参与此次工程,表现良好者,皆可记入功名簿,满一年者,赐‘清城郎’称号,免家中一人次年徭役;其子弟入读义学,亦有优待。” 小吏大声反复宣读上面的内容。

铁柱和赵西挤在人群中,闻言,眼中燃起希望的光芒。“兄弟,咱去试试吧!” 赵西拽着铁柱的衣袖,“一升糙米,够咱俩吃饱饭了!”

铁柱犹豫片刻,想起昨日在街角,自己和赵西只能分食一个硬如石块的冷窝头,最终狠狠点头:“走!”

与此同时,刘泽深亲自前往流民聚集区,动员百姓参与工程。寒风中,刘泽深站在一处高台上,大声喊道:“乡亲们!陛恤大家疾苦,特开此以工代赈之路!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为子孙挣个好前程!”

“大人,清理污秽实在是脏活累活,我们……” 人群中有人怯生生地开口。

刘泽深连忙接过话头:“这位兄弟请听我说!此次工程,陛下极为重视,特意赐名‘京城文明城市建设’。咱们干的,是给京城洗脸的大事!日后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人人都会说,这是咱们的功劳!”

在二人的劝说下,越来越多的流民放下顾虑,纷纷报名。短短三日,便招募到六千余人,远超预期。

腊月初十,京城文明城市建设第一阶段工程正式启动。李标亲临现场。只见龙须沟畔,彩旗飘扬,六千流民分成一百队,整齐列队。他们手中握着崭新的铁锹、扫帚,胸前佩戴着统一发放的 “清城卫士” 木牌,虽衣着破旧,却个个精神抖擞。

“开工!” 随着李标一声令下,流民们如潮水般涌向各自的任务区域。铁柱和赵西所在的队伍,负责清理宣武门附近的街巷。这里垃圾堆积如山,粪便西溢,腐臭熏得人睁不开眼。

“兄弟们,加把劲!干完这票,晚上就能喝上热粥了!” 铁柱挥舞着铁锹,率先跳进齐膝深的垃圾中。在他的带动下,众人纷纷埋头苦干。一铲铲垃圾被装上马车,一车车粪便被运往城外的填埋场。

然而,清理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有些垃圾与泥土冻在一起,铁锹根本铲不动;有些粪坑早己渗漏,污水横流,无处下脚。但流民们没有一人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吃饱饭,挣功名!

刘泽深穿梭于各个工地,亲自监督进度,解决难题。见粪车不够用,刘泽深立刻下令征用顺天府的官车;发现填埋场距离太远,运输效率低下,刘泽深又迅速调配人手,在城内增设临时中转站。

消息很快传遍京城。起初,不少达官显贵嗤之以鼻,认为让流民清理街道,不过是皇帝的一时兴起,成不了气候。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本臭气熏天的街巷,渐渐露出了青砖路面;堆积如山的垃圾,一天天减少;就连平日里随处可见的粪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那些参与工程的流民,仿佛换了个人。他们不再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乞丐,而是昂首挺胸、充满干劲的 “清城卫士”。走在街头,百姓们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甚至有商户主动送来热水、馒头,犒劳这些为京城 “洗脸” 的汉子。

腊月廿三,祭灶之日。朱振明再次来到京城街头巡视。此时的京城,己焕然一新。宽阔的街道干净整洁,沟渠畅通无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灰清香。看着百姓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朱振明心中满是欣慰。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6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