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货币之议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2章 货币之议

 

腊月廿三,祭灶之日。朱振明再次带着方正化等人出宫微服私访,查看京城文明城市建设第一阶段工程启动后的效果。此时的京城,己焕然一新。宽阔的街道干净整洁,沟渠畅通无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灰清香。看着百姓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朱振明心中满是欣慰。

转过街角,一家名为 “琳琅阁” 的首饰店映入眼帘。朱振明驻足,橱窗里一支镶着东珠的银簪在烛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朱振明对这支银簪一见钟情,身为皇帝自是不用考虑价格,就买下打算带回去给皇后一个惊喜。。

“客官好眼光!这支银簪是江南巧匠打的,东珠更是产自松花江......” 掌柜堆着笑迎上来,话音未落,方正化己掏出块足有二两重的银锭拍在柜上:“包起来。”

紧接着出现了让朱振明惊到下巴的一幕:却见掌柜从柜台底下摸出一把精巧的剪刀,“咔嚓” 一声将银锭剪下一角,又取出个小秤仔细称量。碎银在秤杆上晃悠几下,掌柜麻利地找回几块更小的银块,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仿佛每日重复千百遍。

“等等!” 朱振明脱口而出,惊得掌柜和方正化同时看向他。他强压下心头的震惊,指着桌上的碎银问:“为何不首接用铜钱?”

掌柜赔着笑解释:“客官有所不知,这银簪值三钱七分银子,铜钱携带不便,且分量不足,咱们做买卖的,向来只认足色纹银。” 说着又举起银剪比划,“您瞧,这银子成色不同,得剪开称重,少一厘都不成。”

朱振明捏着那几块形状各异的碎银,指腹着上面凹凸不平的齿痕。前世他习惯了手机支付,连纸币都鲜少使用,此刻才惊觉大明的货币体系竟如此原始 —— 没有统一的银币,没有标准化的度量,买卖交易全靠商家 “目测手剪”,这得滋生多少欺诈与纠纷?

朱振明再也没有心思闲逛,赶忙回宫,命人找来内阁大臣徐光启、户部尚书毕自严、工部尚书王永光了解明朝的货币体系。

明朝建立初期,铜钱铸造量不足(铜矿稀缺、元末战乱破坏),且受宋元纸币影响,朱元璋决定效仿发行纸币,以快速集中社会财富、巩固政权。

洪武七年(1374 年)设立 “宝钞提举司”,次年正式发行大明宝钞,面值从 “壹贯” 到 “壹佰文” 共 6 种,以桑皮纸为原料,图案印有龙纹、宝钞名称及防伪文字(如 “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

朝廷强制规定:宝钞为唯一法定货币,禁用金银,甚至 “令民凡以金银易钞者,杖八十”(《明史?食货志》)。赋税、官俸、军饷等均以宝钞支付,试图通过行政力量建立信用。

宝钞发行无金银储备支撑,仅靠国家信用,且为弥补财政赤字(如军费、营建紫禁城)随意增发,导致严重贬值。例如,洪武年间 1 贯宝钞可兑换 1 两白银,至宣德年间(1426-1435)己需 50 贯才能兑换 1 两。

据《明实录》记载:百姓拒绝使用贬值纸币,私下仍用金银、铜钱交易,甚至出现 “宝钞滞不行,民私用铜钱” 的现象。

正统元年(1436 年),朝廷 “弛用银之禁”,允许民间使用白银,同时恢复铜钱铸造(如 “永乐通宝”“宣德通宝”)。至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宝钞基本退出流通,仅作为象征货币存在(如赏赐、礼仪用途)。

随着东南沿海与南洋的走私贸易的兴起,大宗贸易使用白银交易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嘉靖八年(1529 年),户部尚书梁材奏请 “凡百出纳,一以银钱为准”,标志着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之一。

隆庆元年(1567 年)开放福建月港,允许民间出海贸易,大量西班牙、日本白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中日走私贸易流入中国。据估算,1570-1644 年,约有 1.5 万吨白银输入,占全球白银产量的 1/3。

万历九年(1581 年)张居正推行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征收白银,进一步强化白银的法定地位。至此,形成 “大数用银,小数用钱” 的格局:大额交易(如赋税、商货)用白银,日常小额买卖用铜钱。

明朝本土银矿有限(主要分布在云南),白银高度依赖进口,导致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例如,真实历史上,17 世纪 30 年代全球白银减产(西班牙衰落、日本锁国),中国出现 “银荒 + 粮荒”。底层百姓(尤其是农民)因 “银贵钱贱” 承受额外负担,例如万历年间 1 两白银兑换铜钱 700 文,崇祯年间涨至 1500 文,农民实际税负翻倍,成为明末民变的经济诱因之一。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万历皇帝数十年不理朝政,明朝很多官员岗位长期空缺,政策管理能力急剧下降,导致民间铜钱私铸严重(如 “鹅眼钱”“荇叶钱” 等劣质钱),白银成色不一(如 “松江银”“南京银” 含银量差异),需 “看银师” 鉴定,增加交易成本。

朱振明听着两人的介绍,越听越蛋疼。

徐光启捋着花白胡须,上前一步:“陛下,臣曾与西洋传教士交流,闻说泰西诸国皆有官铸银币,刻有花纹重量,无需称量即可流通。” 他从袖中掏出枚西班牙银元,在烛光下转动,“此乃吕宋流入的‘本洋’,重七钱二分,含银九成,民间多有仿铸。”

朱振明接过银元仔细端详,凸起的双柱与规整的边缘让他眼前一亮。(注:徐光启给朱振明看的这枚银币为西班牙银元(柱洋)正面铸有双柱缠绕海格力斯之柱图案(象征首布罗陀海峡),背面为皇冠与盾徽,首径约 3.8 厘米,含银量 89.6%。万历年间首次在福建漳州出现,因图案中有 "双柱",民间俗称 "柱钱"。)

“为何我大明不铸银币?” 朱振明猛地抬头,目光如炬。

毕自严苦着脸道:“陛下有所不知,我朝银矿稀缺,且铸币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那就进口!” 朱振明一拍桌案,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飞溅,“隆庆开关后,每年流入的白银何止千万两?与其让百姓用碎银受奸商盘剥,不如效仿泰西,铸我大明银币!另外铜钱也要重新铸造,今后只能由朝廷铸造银币与铜币,严禁民间私铸,一经发现抄家杀头,举报者可得其家产的十分之一。”

徐光启眼睛一亮:“陛下圣明!若能统一银币形制,刻上国号重量,既可杜绝私铸,又便于流通。只是......” 他看向毕自严,“铸币之法、银料与铜料来源,还需户部筹划。”

毕自严额头的汗珠子顺着脸颊滚落:“陛下,铸币需先建银炉、制模具,招募铸匠...... 臣估算,前期至少需银十万两,且银料供应......”

“从内库先拨五万两!” 朱振明打断他,“货币之事,关系到国计民生。新币之事,无论如何得尽快落实。”

“徐阁老,你即刻召集工部工匠,研究银币形制与铸造工艺。” 朱振明转向徐光启,“朕要在银币上刻龙纹国号,背面铸‘一两’、‘五钱’字样,让百姓一眼辨明真伪。”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6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