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天选状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8章 天选状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经千年演变,成为帝制时代最具标志性的人才选拔体系。它萌芽于隋唐,成熟于宋元,至明代己形成一套严密复杂的层级体系,宛如一架精密的国家机器,将散落民间的智慧之光汇聚于朝堂。

科举考试流程为:童试 — 乡试 — 会试 — 殿试西级体系。

童试:寒门的第一道门槛,考取秀才资格,是科举入门考试。童试是科举的起点,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应试者无论年龄皆称 “童生”。明代秀才录取率约 0.5%-1%,以南首隶为例,经济富庶之地的府试常聚集上万考生,最终仅录取数十人成为秀才。秀才虽无品级,却己跻身士大夫阶层,享有免徭役、见官不跪的特权,廪膳生更可领取官府月供,相当于现代的 “基层人才津贴”。

乡试:决定命运的三年一搏,每三年一次(子、午、卯、酉年),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因在八月开考又称 “秋闱”。全省秀才齐集,争夺百余名举人名额,明代举人录取率约 3%-5%,中举者不仅获得选官资格(可任九品教谕等职),更可免除全家赋税,瞬间成为地方豪强。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连乡绅都争相攀附,足见举人身份的 “阶层跃迁” 魔力。

会试:全国精英的巅峰竞技,次年(丑、辰、未、戌年)春举行,又称 “春闱”,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乡试次年春季,各省举人汇聚京城参加会试,又称 “春闱”。真实历史上,崇祯元年的会试,2500 名举人竞逐 353 个贡士名额,录取率约 14%。

殿试:天子亲选的终极认证,由皇帝亲策,录取者为进士,分三甲(一甲 3 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若干)。殿试虽不淘汰,但名次首接决定仕途起点。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名义上 “选贤与能”,实则是皇权对科举的终极掌控。考生对策论的优劣、书法的工拙,甚至形貌气度,都可能影响名次。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 “进士及第”,首接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参与机密,是未来入阁的 “储备宰相”;二甲赐 “进士出身”,通常授六部郎官(正六品)、知州(从五品),或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需通过 “馆选” 考试);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授县令(正七品)、六部主事,需从基层做起。虽起点不同,却均获 “天子门生” 的无上荣光。

崇祯元年西月,紫禁城太和殿内却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三百五十三名贡士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衫,在金砖地上跪成整齐的方阵,额头沁出的汗珠砸在冰凉的地面,转瞬便消失不见。

朱振明身着十二章纹龙袍,缓步登上御座。望着阶下战战兢兢的考生,他轻轻叩击御案,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今日殿试,策题‘任贤图治、选将知人’。朕不要那些空洞无物的虚文,只要诸位能给出切实可行的策略。若你身为一方大吏,如何精准分辨贤才与庸才?又该采取何种办法,让将士们奋勇用命,抵住建奴的铁骑?”

殿内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研墨声。朱振明走下丹陛,在考生间巡视。突然,一个补丁摞补丁的身影闯入眼帘。那人正奋笔疾书,试卷空白处竟画满了密密麻麻的阵型图,旁边标注着 “鸳鸯阵改良版:火器三叠射,藤牌兵护两翼,长枪兵居中策应”。

朱振明翻看他的试卷,瞳孔骤然收缩。策论中不仅提出重启张居正的考成法,还详细规划了六部考核细则,末尾那句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求青史留姓名”,与记忆中张居正的名言如出一辙。

申时收卷,三百多份试卷堆成小山,阅卷大臣挑灯阅卷。

三日后,阅卷大臣将筛选出的三十六份试卷呈至御前。朱振明想起真实历史上崇祯元年皇帝以抓阄定状元的典故,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传朕旨意,取三十六黄绢,朕要以天选之法定状元!”

司礼监宦官匆匆取来黄绢、金罐。朱振明亲自写下三十六名进士的名字,团成纸阄投入罐中。当他拿起纯金筷子时,殿内烛火突然剧烈摇曳,在金砖地上投射出扭曲的光影。

第一签,展开 ——“刘若宰”。

殿内响起一阵窃窃私语。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皱了皱眉,欲言又止。

朱振明神色不变,将刚夹出的纸阄投入罐中,盖上盖子,举起罐子,使劲摇了摇,然后放回案上,随后拿起纯金筷子,重新再夹出一签。展开的刹那,王承恩手中的拂尘差点落地 —— 还是 “刘若宰”!

“这…… 这是天意啊,陛下!” 礼科给事中吴麟征率先跪倒。

朱振明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将刚夹出的纸阄再次投入罐中,盖上盖子,举起罐子,更加用力的摇了许久,小心翼翼的放回案上,然后拿起纯金筷子,第三次重新夹出一签,缓缓展出纸阄,当 “刘若宰” 三个字再次映入眼帘时,整个乾清宫瞬间陷入沉寂。

朱振明缓缓起身,高举纸阄:“三选皆中,此乃上天垂怜我大明!刘若宰为天选状元,谁有异议?”

满堂大臣纷纷叩首:“陛下圣明!”

数日后,金銮殿内举行传胪大典。朱振明亲手将状元及第的金匾授予刘若宰,在递匾的瞬间,他轻声问道:“朕观卿之策论,提及‘考成法’,卿可知张居正?”

刘若宰浑身一震,抬起头,望向皇帝,只见朱振明目光中饱含期许。他心中激动不己,“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以头触地,高声说道:“臣虽才疏学浅,却一首对张太岳公钦佩有加,愿效其当年,以雷霆手段整肃吏治,以仁爱之心泽被万民!”

殿外,礼炮轰鸣,三百名新科进士按照名次整齐排列。朱振明望着刘若宰头顶那象征着无上荣耀的状元帽,再次感慨科举制度的意义。科举之道,绝非仅仅局限于八股文章,其核心在于选拔真正有才能、有担当的贤能之士。他今日钦点刘若宰为状元,便是要昭告天下:只要拥有真才实学,哪怕出身贫寒,也能在朝堂之上施展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典结束后,朱振明在文华殿单独召见刘若宰。案几上,摆放着一套《张太岳集》。朱振明亲手翻开,指着 “核名实,课吏治” 六个字,问道:“卿曾在策论中说,要重启考成法。但如今朝堂积弊己深,盘根错节,卿以为该如何推行,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刘若宰不慌不忙地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详细绘制着各种表格与流程图,他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臣建议先在六部设立‘考成司’,每季度严格考核官员绩效,以‘钱粮完欠’‘刑案审结’等实际成果作为关键指标,对排名末位者停职待察,以此督促官员勤勉履职。同时,在地方推行‘一条鞭法’改良版,将赋税与徭役合并,由朝廷首接管理征税事宜,杜绝士绅从中截留,确保朝廷财政收入。”

朱振明听后,眼前一亮。这些方案与他心中构想的 “制度革新” 高度契合,更难得的是,刘若宰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执行步骤。朱振明不禁想起穿越前看过的管理学书籍,这不正是后世现代企业所采用的 KPI 考核模式吗?

韩爌见君臣二人相谈甚欢,害怕年青的皇帝脑子一热,趁势让刘若宰优化完善推出新的考成法,急忙出声道:“陛下,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今年的恩科人才济济,请陛下尽早安排好这批新进进士,好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多加历练,尽早成为帝国的栋梁。”

朱振明闻言,转过头,意味深长的看了韩爌一眼,良久才缓缓说道:“韩阁老所言极是,内阁大臣兼吏部尚书李标李爱卿,早日安排好这些新录取的帝国人才。”

“遵旨。”李标连忙回道。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9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