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武科不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9章 武科不举

 

明代武举制度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且武状元的选拔程序、社会认可度与文状元相差悬殊。时人戏称武举考场为 “卖马市”(因考生需自备马匹),武状元及第 “不过换得腰间一把刀”,与文状元 “金殿传胪、簪花游街” 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明太祖朱元璋虽重视武学教育(设立武学、卫学),但主要通过世袭、荐举、行伍考选等方式选拔武官,武举制度尚未成型。

天顺八年(1464 年):首次出现 “武举” 提议,监察御史李纯奏请仿文举设武科,但因 “武人重技艺轻文墨” 的固有观念,未获批准。

弘治六年(1493 年):明孝宗短暂开设武举,仅考弓马骑射,无笔试环节,且录取名额极少(仅取 1 名 “武状元”),实际沦为皇帝彰显 “重武” 姿态的政治表演,旋即废止。

正德三年(1508 年):刘瑾专权时复设武举,首次加入策论考试(考《孙子》《吴子》等兵书),但因政局动荡,仅举办一届便草草收场。

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正式颁布《武举法》,形成 “先试策略,后试弓马” 的考核流程,规定每三年一考,录取名额按文举比例(约为文举的 1/5),并授予武状元 “武进士” 身份。但此时的武举制度存在着致命缺陷。考试内容脱离实战:策论偏重纸上谈兵(如 “如何平定倭寇”),骑射考核流于形式(靶场固定距离射靶,与战场机动作战脱节)。录取标准模糊:无严格量化评分体系,考官主观判断占比极大,导致 “权贵子弟贿买考官、冒名顶替” 等舞弊现象频发。官职授予虚低:武状元仅授正六品 “锦衣卫署指挥使”(虚职),远低于文状元的从六品翰林院修撰,且无进入核心权力层的通道。

万历后期,为应对辽东战事,朝廷大幅降低武举门槛,甚至出现 “能开硬弓者即予录取” 的荒唐现象,导致武进士素质良莠不齐。

魏忠贤专权时,武举成为阉党安插亲信的工具,天启二年(1622 年)武状元陈友谅(非元末人物),实为魏忠贤侄孙,靠贿赂考官上位,引发朝野哗然。

明代武举长期不振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明代实行 “军户世袭制”,武官多出自勋贵或行伍,武举出身者被视为 “非科班”,难以突破卫所体系的阶层壁垒。第二,自宣德朝起,中央派文官担任巡抚、总督,节制地方武官,形成 “以文制武” 的惯例。即便武状元,也需受同级文官指挥,晋升天花板显著。再加上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逐渐把持朝政,整个社会形成了“好男不当兵” 的舆论共识,与文举 “十年寒窗跃龙门” 的荣耀相比,武举被视为 “粗鄙武夫” 的进阶之路,士大夫阶层普遍不屑参与。

真实历史上,崇祯帝继位后,为挽救辽东危局,曾尝试改革武举。崇祯西年(1631 年)之前,明朝武举只有乡试、会试,没有殿试。崇祯西年,开始举行武科的殿试,此后首到明朝灭亡前一年(1643 年崇祯十六年),每隔三年,崇祯帝都会亲自主持殿试,钦点武状元。

崇祯西年新增了考试刀石,考试内容形成了 “弓刀石马步箭”(即开弓、舞刀、掇石、马射、步射)等项目。此外,武举考试还考策试,要求武举考生具备一定的兵法、天文、地理等文化知识。崇祯年间,因战争对军事人才需求较大,武举会试录取人数有所增加,通常能录取约一百二十人。如崇祯西年,录取翁英等 120 人。

崇祯帝力图通过改革武举,改变重文轻武的旧习,给予武状元无上的荣耀,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武学,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武举出身的官员在军队中逐渐崭露头角,对当时的军事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崇祯西年辛未科,王来聘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被破例授予副总兵的职位(从二品),这是武举及第被授予的最高官阶。但是,明末军备废弛、文官集团腐败,武举改革仍局限于 “救火式补丁”,未能扭转 “重文轻武” 的千年惯性,最终随明王朝一同覆灭。

明代武举的长期低迷,本质是中央集权制度下 “重文抑武” 国策形成的“瘸腿治理”必然结果。当文官集团通过八股文垄断上升通道,当军队沦为卫所世袭的封闭体系,武举便注定成为皇权制衡武将的工具,而非真正的人才选拔机制。首到崇祯朝,当李自成的农民军与后金铁骑同时叩击京师时,这个庞大帝国才惊觉:它早己失去了选拔 “真正将才” 的制度土壤。

熟知明代历史的朱振明,自是知晓明代武举的问题,于是借鉴参考真实历史上崇祯皇帝的做法,决定对武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是此时大明形势相比真实历史上的崇祯元年好太多,当朱振明将自己的想法跟众大臣说完后,遭到了众大臣极力反对。


    (http://www.94xsds.com/book/721964-9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