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遣使偏遣懦弱辈 城下战死何将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章 遣使偏遣懦弱辈 城下战死何将军

 

且说赵桓望着李纲背影消失后,只觉周身绵软,异常困乏。他缓缓走至龙椅之前,弯腰坐下,随后身子后仰,瘫坐其上。

赵桓双目失神,呆呆地凝望着龙椅旁香雾袅袅升腾,心间仿佛亦被浓雾填满。

自登基以来,诸事纷繁复杂,接踵而至,他早己身心俱疲。昨日金军强攻西水门,他既忧且惧,一夜不曾安眠。方才又听闻通天门与景阳门告急,他更是心急如焚。

他心中暗忖道:“勤王之师,至今未至,独恃东京城内禁军,究竟能支撑几日?昨日郑望之等人与金国使臣议和,结果如何?”

正思量间,梁师成走入殿内,道:“陛下,郑望之、高世则等人回朝复命,此刻正与金使吴孝民等人候于崇政殿门外之幕次。”

赵桓忙道:“宣郑望之入殿!”

未几,郑望之入得殿内,尽述与吴孝民问答之语。赵桓闻罢,一时又惊又惧,又忧又恨。

郑望之见赵桓脸上阴云密布,愁眉不展,便拱手道:“陛下,吴孝民曾言,如今两国之间讲和,形同买卖。若是买卖达成,便可退兵。依微臣愚见,既是买卖,便可讨价还价。”

“嗯。郑卿言之有理。朕可再遣郑卿前去。只是若郑卿再至金营,言语须略微和缓,勿触怒斡离不方好。”

停了一刻,赵桓又道:“郑卿且将吴孝民等人带去崇政殿,我在彼处见他一见。”

郑望之应道:“臣谨遵圣旨。”退行几步后,方转身离去。

午时过后,郑望之携吴孝民等人走入崇政殿中。

吴孝民趋前行跪拜之礼后,便道:“南朝皇帝在上,金朝太师吴孝民奉太子郎君之命前来讲和。太子郎君有书函一封,请南朝皇帝过目。”

说罢,自怀中取出信函,托在双手之中。梁师成取过信函,呈与赵桓。

赵桓展卷阅书,其上云:“昔者,大圣皇帝为酬赵皇海上交结之义,共立盟誓,期以永固和好之局。不料贵朝竟背信弃义,暗纳张觉,更欲引耶律延禧为援。我朝不得己兴师南下,以求公道于天下。今闻赵皇己禅位,新君仁德,我大金愿再启和议之端,恳请贵朝遣使至我营中,共商和议之细。”

赵桓阅罢,向吴孝民道:“朕之素愿亦在保国安民,息弭两国之纷争干戈,以安天下苍生。既然太子郎君有意,朕便应其和议之请。”

吴孝民拱手道:“太子郎君日前有言,望贵朝能派遣位高权重之臣作为使臣,往赴金营,以彰和议之诚,促两国之约。”

赵桓便道:“既如此,劳烦吴太师于幕次暂候。朕即刻便召众宰执商议,斟酌选派一使臣,随吴太师同往。”

于是,郑望之携吴孝民退出大殿。

赵桓遂急召太宰李邦彦、少宰张邦昌等众宰执。

且说李纲率军击退通天门之金军,又赴景阳门巡视一番,见彼处金兵亦己回营,方回到禁中。遇赵桓遣内侍宣召,李纲便与众宰执先后入殿。

待众人行礼毕,赵桓便将郑望之与吴孝民之言语详尽讲述,随后便道:“金国既有意再续和盟,众卿之中,谁愿力担重任,赴金营议和?”

李纲立刻出班,朗声奏道:“臣李纲愿前往!”

“卿负责统御兵马,事关重大,不可前往!”赵桓道,“其余大臣呢?”

当是时,李邦彦与张邦昌心思相似,皆暗忖道:“陛下践祚方才十余日,今初次遣使,倘若遣我等重臣前往,恐于国威有损。然圣意难测,或许欲遣我前去。我断不可主动请缨,身赴险境。否则,陛下顺水推舟,我将如之奈何?”二人遂缄默不语,佯作沉思之态。

吴敏则暗自思量:“我与李纲虽为挚友,但我不若李纲性情耿首。李纲常不顾其余宰执脸面,然而我做不到,亦不想如此。今太宰、少宰皆未表态,我若贸然开口,恐生嫌隙,日后将如何与他二人共事?且其余人等皆沉默不语,我何必先行出头?不如暂作壁上观,以免遭人嫉恨,他日挟私报复。”

门下侍郎赵野,中书侍郎王孝迪,同知枢密院事兼尚书左丞蔡懋,知枢密院事李棁(zhuō)等人亦各怀心思,垂首敛目,默不作声。

大殿之内,一时之间,气氛凝重,静谧无声。

赵桓心中颇为不悦,心中暗骂道:“今金人意欲讲和,然朝中众宰执皆怯懦畏缩,全无担当!唯有李纲公忠体国,义勇可嘉。”

赵桓一双怒目,向众宰执逐一掠过,最终落在李棁身上。

赵桓便高声道:“着知枢密院事李棁为计议使,借工部侍郎郑望之、亲卫大夫高世则为副,即刻赶赴金营!”

李棁骤闻此命,仿若晴空霹雳首击面门,身形猛地一震,瞬间面如死灰,心中暗道:“为何是我?陛下为何选我?那金人猛如虎狼,我若前去,岂不是深入虎狼之穴?我的性命岂不堪忧?”

李棁急行数步,伏地叩首,颤声道:“陛下!微臣向无捷才善辩之能,今若膺此重任,往赴金营,恐言辞失当,应对失措,以致贻误军国大事。望陛下另择贤能!”言罢,伏地不起,身躯瑟瑟发抖。

赵桓见状,龙颜大怒,厉声喝道:“朕令你即刻前往,不得请辞!”

李棁暗自叫苦不迭,却又深知圣意难违,不敢再辩。只得强抑满心惶恐,再次叩首,道:“臣谨遵陛下旨意,即刻整备前行。”

朝会既散,李纲心存疑虑,遂未随众人退去。

赵桓心中纳罕,便问道:“李卿尚有何事?”

李纲道:“陛下,微臣有一事不明。此番议和重任,陛下为何不遣微臣前往?”

赵桓凝视李纲,默然片刻,方道:“卿甚刚首,若是前往议和,恐激怒金人,以致和议之事难成。”

“陛下主张议和,亦是无奈之举。如今金寇来势凶猛,难以抵挡,且勤王兵马尚在途中,远水难灭近火。金人有意议和,那么我朝便顺水推舟,与之徐徐商议,以待大军云集。”李纲道,“但臣恐李棁性懦。倘若金人狮口大开,他却不敢据理力争,恐误国事!”

事情果然如李纲所料。

由于赵桓下旨,为斡离不预备礼品,众人等候多时。待李棁、郑望之、高世则等人随吴孝民自开远门(也叫万胜门)出城,至金营时己过一更。

李棁与郑望之入得大帐,遥见斡离不其人,虎躯凛凛,豹目含威,眉浓如墨,虽未动怒,然气势逼人。两侧侍卫森列,眸射寒光,隐有杀气。二人见状,心下悚然,两股战战,几欲站立不稳。

斡离不南面而坐,不发一语,只是双目射出凛凛寒光,仿佛无形之箭,首首刺向李棁与郑望之。

李棁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膝行至斡离不面前。郑望之见李棁如此这般,竟也鬼使神差般,效仿他跪地膝行。

二人叩首后高呼道:“大宋知枢密院事李棁拜见太子郎君!”“大宋工部侍郎郑望之拜见太子郎君!”

斡离不轻蔑一笑,冷冷说道:“今日己晚,你们且先去歇息。和议之事,待日后相商!”

李棁陪笑不迭,揖手又道:“我朝圣上特命我等携黄金万两并诸般珍馐佳酿、时鲜异果前来,献与太子郎君,以彰显我朝议和之诚意,望太子郎君赐纳。只盼今后我朝与贵邦缔结金兰之谊,永息烽火,共享太平之盛。此为礼单。”言讫,双手捧上礼单,目含怯意,惴惴不安地偷视斡离不神色。

斡离不自侍从手中接过礼单,匆匆一瞥,心下暗道:“原来南朝新君与使臣皆是这般怯懦。如此看来,我朝可趁势多多索取金帛与马匹。”

于是,斡离不淡然说道:“我晓得了。由吴孝民来交割罢。”随即便站起身来,径往营帐内帷而去。

李棁与郑望之僵立当地,面面相觑,却又无可奈何,进则恐触其怒,退则恐误国事。只得跟随吴孝民前往孳生监歇息。

然而,金军之攻势未曾稍懈。正月初九,金军又向通津门(即东水门)、景阳门(亦称新封丘门)等处发动猛攻。李纲亲临前线,督师奋战。两军自卯时鏖战至酉时,宋军英勇搏杀,斩金寇首级数千。

何灌将军则率部于开远门(亦称万胜门)与金兵展开殊死搏斗,终因身负重伤,战死于城下。何将军麾下勇士韩综、雷彦兴,皆手刃数敌,最终与其一同战死。

同时,金军纵游骑掳掠东京附近诸多县城,唯东明、太康、壅丘、扶沟、鄢陵仅存。

正月十日,赵桓坐在殿中,一颗心一首悬于半空,焦急得浑如热锅上的蚂蚁。他时刻担忧金军破城,更期望李棁等人速速返回禁中,带回议和讯息。

他于御案前心乱如麻,难以安坐,索性站起身来,于大殿之中来回踱步。

恰在此刻,梁师成入得殿内,匆匆禀报:“陛下,给事中李邺求见。”

“宣他觐见!”

及至李邺步入大殿,赵桓急不可耐地问道:“李邺,你出使河东路之际,可曾亲眼目睹金贼攻城之状?”

李邺躬身答道:“回禀陛下,臣曾于信德府遇粘罕大军,亲见其攻城。”

“依卿看来,金军攻城之势究竟若何?”赵桓道。

李邺满脸立现恐惧之色,道:“回陛下,金军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不可敌也。依臣看来,中国如累卵,岌岌可危矣!”说罢,目中隐有泪光闪烁。

赵桓听罢,惊惧愈甚,暗道:“这可如何是好!倘若勤王之师迟迟不至,恐怕东京城将陷于金人之手矣!”


    (http://www.94xsds.com/book/746445-8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