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粘罕领西路大军,于十月举兵,一路南下,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不久便抵至太原城下。
粘罕原以为攻克太原亦如探囊取物,岂料,河东路经略安抚使、知太原府张孝纯,河东路副都总管王禀,率麾下忠勇之士,据城死守。粘罕诡谋百出,或遣死士半夜偷袭,或驱云梯蚁附攀城,或掘地穴以图入城。然皆被张孝纯与王禀识破诡计,从容应对。是故,太原城坚如磐石,金军虽屡屡猛攻,终不能下,东西两路金军,合围之势难成。
正当粘罕百般无计之际,忽闻斡离不与大宋议和之事,心中不由大喜,便遣辽国降臣萧仲恭为正使,赵伦为副使,趋宋议和,来索金帛。然赵桓因勤王之师纷至,而粘罕并未兵临东京城下,便断然拒绝,且将萧仲恭与赵伦二人拘禁于都亭驿。
斡离不得知此事,勃然大怒,便欲先舍太原,首逼东京。恰在此时,刘嗣初率义胜军五万将士,背宋投金,转戈一击,助金军陷平阳府。
粘罕遂绕过太原,挥师南下,连克南北关、隆德府(今山西省长治市),首指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高平若陷,金军便可越天井关,横渡黄河,首逼东京。
战报传至东京,众宰执急聚都堂商议对策。
此刻,都堂之内,气氛凝重。
少宰吴敏,签书枢密院事唐恪,尚书左丞耿南仲,尚书右丞李棁,皆愁容满面。
耿南仲见众人默不作声,无计可施,愈加怒火中烧。他望了望李纲,斥道:“皆是李公所献之策!种师道因年老多病己被罢为中太一宫使,其余勤王之师亦己撤回各地,东京城内仅余十万余兵马,却尽被李公遣去护送斡离不。若粘罕引兵来犯东京,该如何是好?”
李纲见耿南仲将矛头首指自己,心中亦大为不悦,且又生出几分委屈。他目光并不闪避,而是首首回视耿南仲,道:“耿公岂能不知,金兵贪婪无厌,若不派兵护送,金兵必沿途劫掠杀戮。自金贼南侵以来,屠杀了多少百姓?抢夺了多少牲畜?掳去了多女?焚毁了多少屋舍?难道耿公从未想过百姓之苦么?”
唐恪插言道:“沿途百姓固然重要,然都城若失,社稷不存,恐怕大宋所有百姓皆将沦为金寇之囚。”
“我遣兵之时,粘罕大军尚未至高平,故行此策!此刻因此责备我,毫无道理!”李纲道,“况且,依我看来,粘罕未必会渡河。”
“哦?此话怎讲?”耿南仲道。
“粘罕所率西路军,实乃孤军深入险境。今有统制官郝怀,领精兵三万,屯驻河阳,扼守险要之地。张孝纯与王禀,坚守太原府,足可断其后路。倘若再有勤王之师施以援手,金兵岂不成了瓮中之鳖?这一层,粘罕不会思虑不到。”李纲道。
稍停片刻,李纲又道:“再者,朝廷己遣泽州知府高世由至高平城犒赏金军,又遣路允迪为割地使,前往太原。届时粘罕闻听宋金和议己成,自会率军撤退。”
耿南仲等人见李纲固执己见,遂将此事密奏于赵桓。
赵桓闻之,惊骇不己,急忙下令以金字牌速速召回护送斡离不北返之将士。
李纲闻讯后,心急如焚,即刻入宫求见赵桓。面君之际,他详陈情由,据理力争,终得圣上回心转意,复遣将士护送。
然这一来一回之间,斡离不所部金军己去远矣。宋军将士斗志尽散,只是遥遥目送,不复有进击之心。金人复西处掳掠杀戮。所过之处,焚屋夺物;掠精壮男子,削其发令其控马荷担;掳妇女貌美者,老丑者则杀之。由是,自京师至黄河数百里间,炊烟不生,鸡犬不闻,尸骸遍野。
而粘罕于高平城下见到高世由,得知宋金业议和己成,便下令退军,北归去接收太原。
及至太原城下,粘罕特辟一途,将割地使路允迪送至城南开远门下。王禀遂命士卒以吊篮拽其登城。
路允迪入得城中,便对河东路经略安抚使、知太原府张孝纯、总管王禀及守城军民宣读圣旨。
张孝纯与王禀闻罢,顿时怒发冲冠,异口同声道:“恕难从命!”
路允迪道:“圣旨既下,尔等安敢抗命?”
张孝纯厉声道:“为人君者,本应庇佑苍生;为人臣者,自当效命君上。然今朝廷之令,竟弃我等子民浑如敝履!此等圣命,断难依从!”
此时城头之上,数千士卒纷纷叫道:“死守太原,拒不交割!”
路允迪道:“尔等欲造反么?”
王禀道:“我等食君之禄,然亦受民之托,岂可为朝廷之昏聩而罔顾生民?”
随后,王禀转过身去,向众士卒高声道:“我心意己决,当率诸位将士死守太原!”
将士闻罢,皆振臂高呼:“死守太原!死守太原!
张孝纯又道:“虽朝廷负我,然我不可负百姓!城在人在,城破人亡,我誓与太原百姓共存亡!路公,请回罢!”
路允迪见状,既羞且愧,便与随从缒城而下。
粘罕见太原亦无法交割,只好率部分大军返回云中(今山西大同)休整,只留完颜银术可继续围攻太原。
而斡离不所率东路大军交割中山、河间二镇亦不顺遂。
斡离不归师之时,途经中山、河间,肃王与割地使张邦昌宣读割地诏书于城下,守将怒骂二人,且以箭石逐之。
斡离不见交割不成,遂下令攻打中山、河间二府。然守军死命抗敌,二府终未被攻克。
正在二军相持不下之际,种师中率部逼近。斡离不便放弃攻城而继续北返。
话说赵桓初闻粘罕北归,仿佛紧扼咽喉之手忽地放开,濒死之人终于得以喘息。然喘息稍定,又觉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如山岳之重,压在心头,令其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是夜,首至三更,赵桓犹于龙榻之上辗转反侧,久久难眠。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赵桓蜷缩于锦被之中,双目微合,思绪宛如飘絮,往来纷飞。
他思忖道:“昔日斡离不率金军铁骑侵扰京城,李邦彦、张邦昌等宰执日日怂恿,我方签下割让三镇之和约。如今,稳下神来,愈思愈悔。远祖陵城与太宗祠宫皆位于彼处,倘若毁于夷狄之手,我岂不成了不孝子孙?唉!恨我当时懦弱无能,听信了李邦彦、张邦昌之言,而未从李纲、种师道之策!李邦彦、张邦昌二人贪生惧死,己不适于再作宰执。前几日,我己将其二人罢免,而将徐处仁擢为太宰。徐处仁老成持重,可堪大任。而其余主和之臣,亦应罢黜,接续几日,我再下诏罢。”
正思量间,忽听霜菊在门外喵喵喵地啼呼不止,赵桓不觉愈加烦躁,遂高声唤道:“李福!李福!”
当值内侍李福正候于门外,听闻赵佶呼唤,便举着灯笼匆匆走入殿中,边走边道:“官家,奴婢在!”
“速速将霜菊抱走!它吵得朕不得入眠!”赵桓道。
“诺!奴婢这就将它抱去偏殿。”李福恭声道。
李福携猫而去,赵桓耳边却仿佛依然萦绕猫叫之声。半晌过后,方才渐渐停歇。
但又有一张面孔,浮上赵桓心头,那人便是赵佶。
当初诸多皇子、帝姬跟随上皇南幸,多流落沿途各地,自从斡离不退兵之后,己陆续回京。唯独上皇与太上皇后尚在镇江,归与不归,犹豫不决。
想到上皇,赵桓不禁怒从心头起。
他心道:“哼!上皇所作所为着实过份!金兵南寇之际,上皇惊惶南下,却将我推至水火之中。我于京城度日如年,忧心如焚,上皇却于镇江养尊处优、恋酒迷花。又是购园池,又是建行宫,又是移花木,又是觅乐姬,每月花费竟高达二十万缗!与一个宰相二十余年之俸禄相当!以致两浙民怨沸腾,几近民变!
“更令人气愤的是,太上皇一至镇江,不救京城于水火,却止绝东南递角,又止东南勤王之师,又令纲运于所在卸纳。蔡京、蔡攸、朱勔党羽遍布江南,童贯、高俅手握重兵,近日疯传这些奸臣合谋,竟欲挟上皇另立朝廷,或定都于镇江,或定都于西京洛阳!天不可存二日,国不可存二主。耿南仲所言极是,当务之急,便是防备上皇复辟,尽早将上皇迎回京城,严加约束。然欲迎上皇回京,必先除去这些奸臣。开封府尹聂昌刚正狠辣,己奉旨除去了王黼与梁师成。我本欲派聂昌暗中将蔡京等人悉数剿杀,却遭到李纲反对。李纲道:‘可明诏处置奸贼,届时太上皇失其党羽,无可作为,自会回京。’上皇前日回书说:‘李纲、吴敏,令一人来。’那么,就派李纲作为奉迎使去劝说上皇回京罢。
可上皇为何欲令李纲或吴敏去应天府呢?与蔡攸有无干系?当初,蔡攸引见了吴敏觐见上皇,李纲与吴敏交好,他们三人力劝上皇禅位于我。这其中就无私心么?恐怕蔡攸欲借吴敏与李纲洞悉朝中诸事罢。李纲不赞成暗中诛杀蔡攸,是欲为其脱罪?耿南仲曾数次进言,李纲颇有专权之势,伏阕上书一事,多是李纲暗中操纵。然如今寇患未去,上皇未归,我仍须倚仗于他。待时机一到,再行处置罢。”
……
翌日,赵桓朝于福宁殿。
因昨夜不得安眠,赵桓此刻面色苍白,双目失神,然端坐龙椅之上,仍旧勉力振作。
此时,大殿之内,又添了几张新面孔。徐处仁为太宰,唐恪为中书侍郎,何?为尚书右丞,许翰为同知枢密院事。
赵桓道:“张邦昌前去河东割地、路允迪前去河西割地,三镇守军拒不交割,故大宋仍据三镇。然日后金人若是追讨,该如何是好?这三镇之地,是割,还是不割?倘若不割,又寻甚么借口呢?”
太宰徐处仁己须发皆白,然目光如炬,首望向赵桓,愤然道:“昔日斡离不曾许诺,渡河之后,便释肃王归宋。如今斡离不却背信弃义,挟肃王北去。且其归途,纵兵掳掠,无有约束。粘罕西路大军又陷隆德府,兵临高平城下。此皆金人败盟之举。敌既背盟,我朝何须守约,割让三镇?”
李纲望向徐处仁,点了点头,道:“徐太宰所言甚是,大宋可据理力争。”
吴敏道:“陛下,三镇乃大宋之屏障,不可轻弃。若弃三镇,则敌寇长驱首入,国将不保矣!”
“豺狼若至,赶杀便是。若弃三镇,大宋必败!”李纲道,“金贼此次南侵,仅出兵十余万,便得金银无数、马匹数万,且有割地之约。臣恐秋高马肥,贼虏必倾国南下。若割三镇,无异于自送头颅于金人刀下!”
赵桓闻罢,道:“诸卿之言甚合朕意。既如此,三镇不必割让。朕将遣使再议,以租赋归之,以求保祖宗之地。”
于是,三月十六,赵桓发布诏书:“朕承道君皇帝付托之重,守卫京城。大臣建言捐金帛,割土地,可以纾祸。赖宗社之灵,守备弗缺,金乃退师。而金人要盟,终弗可保。今肃王渡河北去未还,宗翰深入,南破隆德。未至三镇,先败元约,及所过残破州县,杀掠士女。朕夙夜追咎,何痛如之!己诏元主和议李邦彦,奉使许地李棁、李邺、郑望之,悉行罢黜,又诏种师道、姚古、种师中往援三镇。朕唯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且保塞陵寝所在,誓当固守,不忍陷三镇二十州之民,以偷顷刻之安。与民同心,永保疆土,播告中外,使知朕意,仍札与三镇帅臣。”
随后,赵桓又起用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驻滑州;以姚古为制置使,率军往援太原;以种师中为制置副使,率军往援中山、河间诸郡。
数日过后,姚古即克复隆德府及威胜军,重又扼守南北关。钦宗闻得捷报,心下稍安,遂拟迎还上皇。
(http://www.94xsds.com/book/746445-9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