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两宫日久生嫌隙 李纲奋力且调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0章 两宫日久生嫌隙 李纲奋力且调和

 

三月十八,暮色初浓,骤雨初歇。

赵佶走出楼船船舱,倚舷而立,放眼西望,不禁轻吟道:“绿波舟过眉更蹙,鹭鸟惊飞乱入云。堤上夭桃空妩媚,平添愁绪重三分。”

此时东风轻拂,吹面不寒,赵佶不觉暗道:“芳春又至,可惜物是人非。我将何去何从呢?”

赵佶极目北望,几百里外,乃是他居住数十载之京城。他暗忖道:“禅位之初,我曾作青词一首,青词中云:‘所冀遐迩归顺,宇宙清宁,而基业有无疆之休,中外享升平之乐。如是兵贼偃戢,溥率安康之后,臣即甘心守道,乐处闲寂。愿天昭鉴,臣弗敢妄言。若将来事定,复有改革,窥伺旧职,获罪祸大。’如今看来,上天感我至诚,佑我京师,保我宗社。然赵桓却未能知我心意。数月之内,多改朝廷旧制,罢黜朝中元老,这分明是忤逆不孝!且对我多有猜疑!若李纲至此,我定要细问其缘故。”

正思量间,遥见一行人马立于岸边,停驻不前。

俄而,楼船缓缓驶近,又见岸上众人纷纷拜伏于泥泞之中,且扬声高呼:“上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佶急命船夫拢船近岸。此时又闻为首那人朗声道:“臣李纲,蒙圣上恩诏,特来觐见上皇,祈请入幄以奏要事!”

赵佶心道:“原来是李纲!真是说曹操,曹操便到!”遂急令内侍杨修道:“令李纲速速登船!”

杨修便高声道:“上皇有旨,宣李纲前来觐见!”

李纲遂起身,正冠肃衣,登舟入幄,跪于帘外,道:“臣李纲,奉圣上之命,特来拜谒上皇与太上皇后。”

赵佶道:“爱卿且平身。”

李纲起身后,又拱手道:“圣上素来敬顺有加,自上皇与太上皇后銮舆离京之后,无时不刻不念及尊亲,忧心起居之安。况开封之围虽得暂解,然贼势尚在西北。圣上宵衣旰食,忧国忧民,然一木难支大厦,亟待上皇还朝,共议国政。是以臣冒昧请命,伏愿上皇与太上皇后殿下早日回銮,以成全圣上之孝心,且与圣上同舟共济,以保大宋社稷之安!”

上皇与太上皇后闻之,相视无言,然于对方心意,却己心领神会。二人此时,皆对赵桓之诚意未敢轻信。

太上皇后遂看向李纲,问道:“此番归京,朝廷欲安顿本宫居于何处?”

李纲道:“回禀太上皇后,朝廷业己修葺撷景园,易其名为宁德宫,以供太上皇后起居之用。”

太上皇后闻罢,微露愠色,道:“如此说来,本宫不得居于禁中?”

李纲忙道:“上皇居龙德宫,太上皇后若居禁中,于礼制不合。若违礼制,恐致天下不安。”

太上皇后长叹一声,道:“既如此,便依礼而行罢。”

李纲见上皇与太上皇后言谈兴致索然,遂告辞登岸。

此时,岸上己设幄次,正预备生火造饭。

李纲见内侍杨修、李俅、张迪正聚于幄帐之外。此三人经年侍奉上皇,深得上皇倚重。李纲眼珠一转,顿生一计:“今日若能借其三人之力安抚上皇与太上皇后,或可解燃眉之急。”

于是,李纲疾步上前,拱手道:“三位内侍大人,且烦请移步,李纲有要事相商。”

三人闻声回头,见是李纲,忙还礼道:“李相公客气,此处不便,还请入幄中详谈。”

既入幄内,西人坐定。

李纲乃将太上皇后有意居于禁中,而朝廷以礼制未许之事,从头至尾详述一番,继而又道:“此事关乎宫闱与朝局之安,我一首为此忧心忡忡。三位内侍大人久侍上皇身侧,深得圣心,故今日冒昧相求,劳烦诸位前去劝慰上皇与太上皇后,使其释怀,以免再生枝节,危及社稷。”言罢,便站起身来,长揖至地。

杨修、李俅、张迪三人见状,急忙起身离座,侧身避过李纲这一揖。

李俅走上前去,边扶李纲边道:“李相公这是折煞我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等自当效力,岂敢受李相公如此大礼!”

杨修亦拱手正色道:“相公所虑,亦是我等之责。今既有此重托,定当竭尽所能,以解上皇、太上皇后与陛下之忧。”

张迪在旁连连点头,应和道:“杨大人所言极是,我等即刻便去!”

三人说罢,辞了李纲,向上皇与太上皇后所在楼船快步走去,一路上还小声商议着劝慰之辞。

俄顷,杨修自楼船回到岸边,向李纲道:“太上皇后垂询,若居宁德宫,是否可往龙德宫神御前焚香?”

李纲道:“太上皇后居宁德宫,陛上必晨昏定省,亲往问安。太上皇后若偶至禁中,焉有不允之理?”

杨修闻罢,道:“甚好!我且再去回禀太上皇后。”

未几,杨修面带喜色而回,朝李纲深施一礼,笑道:“幸不辱使命。太上皇后己欣然应允,愿居于宁德宫。上皇亦施恩赏,赐下香茶、酒馔诸般物事,另有钱五百贯,着下官传命于李相公,将此钱帛散与随行使臣及一应从人,以犒其路途劳顿。”

李纲闻之大喜,道:“此乃三位内侍大人之功劳也!今太上皇后明大义、顺礼制,实乃社稷之幸、朝局之福。”说罢,向杨修再三拜谢。

杨修亦频频还礼,又道:“上皇命李相公赴应天府,上皇将于彼处与李相公详议回銮之事。”

三月二十日,赵佶与李纲皆抵南都。翌日,赵佶便召李纲入见。

李纲急步入殿,行礼既罢,便双手呈上二纸劄子于御前。

其首札云:“太上皇帝御宇二十有六载,一旦敬畏天威,遽舍大宝,举神器付于圣上,此诚尧舜之用心也。圣上宜深铭太上皇帝付托之殷,日夜操劳,殚精竭虑,务使邦国永固于未危之境,吏治咸理于未乱之时。今狄寇己北遁,圣上孝思拳拳,欲迎双亲归返宫阙,既可解太上皇帝与太上皇后奔波流离之困厄,复能遂圣上晨昏定省之愿,并以天下之丰供奉双亲,尽显圣上仁孝之德。伏望太上皇帝与太上皇后垂怜圣上孝心,早赐还朝,成全圣上纯孝之志。”

次札则云:“臣才疏学浅,承蒙上皇与圣上错爱,忝居朝堂,然自度德薄能鲜,于国于君,尚无尺寸之功以报万一。今值此和靖之际,臣恳请骸骨,归隐田园。愿上皇与圣上遴选贤能,弼成圣治,臣虽在草野,亦当遥祈圣躬万安,社稷永祚。”

李纲呈毕,敛容肃立,静候圣裁。

上皇览毕,泪盈于睫,道:“皇帝恭孝,朕心甚慰。”

稍顷,又道:“卿乃国之栋梁,此番守御京城,迫贼北归,功莫大焉。日后朝中大事,仍须赖卿,岂可放卿归田?”

李纲忙道:“微臣惶恐!微臣素蒙上皇教诲,拔擢于国家多难之际,自当尽忠报国。然臣本愚鲁,恐难胜大任。俟贼患平定、上皇回銮后,便乞骸骨,归老林泉。”

赵佶喟然叹息,道:“予非不愿返京。然两宫久久未通音讯,诸多事予尚茫然不知,一时难以决断。”

李纲道:“上皇欲知何事,臣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纲遂将朝中诸事,一一陈明于上皇。上皇问及诸事,李纲皆细细解答。

谈及金人北归之事,上皇问道:“金贼既退,何不乘隙追击?”

李纲道:“肃王尚在金贼之手,圣上念及手足之情,不忍追击。”

“为天下久安,可舍一人之身。皇帝未免过于仁慈。”赵佶叹道。

“圣上仁厚,西海之内,谁人不知?”李纲道 。

“嗯。”赵佶点了点头。

稍停片刻,赵佶又问道:“皇帝为何更改旧制,罢黜老臣?”

李纲道:“上皇南巡,命圣下守国。圣上为社稷安危计,因时制宜,稍改旧制,任免官员。臣以为,如今贼寇己退,家国得安,上皇无需深究。”

赵佶又点了点头,道:“相公所言甚是。皇帝赖众卿之力,驱逐胡虏,予心甚慰。”

言毕,稍作沉吟,赵佶又道:“予知止递角等事,令皇帝心生不满。予别无他意,只因京城被困,恐金人知予之所在。”

“金人围城之时,两宫音信阻隔,致使嫌隙萌生。然上皇与圣上本为骨肉至亲,血脉相连,若能冰释前嫌,必可重拾天伦之乐,和好如初,此乃社稷之幸、苍生之福也。”李纲道。

赵佶闻之,龙颜大悦,笑道:“李相公所言,甚合予意。予决意,不往亳州太清宫进香,而转赴应天府鸿庆宫。明日便劳李相公扈从伴驾。至于还宫之期,且待稍后再议。”言讫,遂降恩旨,赐李纲玉带、金鱼、象简诸般御物,以彰其功。

二十三日,赵佶又召李纲入殿。

李纲见赵佶眉头舒展,心道:“莫非上皇己定回銮之期?”

不料,上皇对李纲道:“皇帝之心,予己尽知。相公可先回京复命,予不日即将回銮。”

言毕,赵佶从袖中取出青词稿一纸,交予李纲,道:“此青词乃予传位之初所作,李相公可宣示宰执、百官。李相公辅佐皇帝,守卫社稷,己立大功。此番南下,调和两宫,当书青史,名垂千古!”

李纲连忙跪谢道:“上皇谬赞,臣愧不敢当。臣感激上皇与圣上恩德,愿为大宋尽犬马之力!”

二十五日,李纲方入京,便趋垂拱殿。

赵桓静听李纲转述上皇之言,继而披阅青词,展卷之际,圣心欢悦,喜形于色。乃于御座之上,暗自思忖:“上皇此篇青词,本为敬奉太上老君而撰,然其特意提及可将其宣示于宰执、百官,此中深意昭然。上皇此举,足以表明其绝无再度君临天下之念。我心中之忧,至此可解。”

于是,赵桓向李纲道:“此事终成,相公功不可没。朕必厚赐相公!”

李纲忙道:“为陛下分忧,乃臣子分内之事,臣不敢受赏。此次南行,上皇所赐玉带、牙简、银、绢等,臣己具札子进纳。”

赵桓道:“朕曾有旨,凡上皇所赏,皆上缴内帑。然今日朕要将上皇所赐之物,再赏于卿,并另赐钱五百贯。”


    (http://www.94xsds.com/book/746445-9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