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县学拜访:文脉之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8章 县学拜访:文脉之争

 

在县衙当书办的第三天,林凡被县令张敬德叫到了书房。

“林凡啊,”张敬德放下手中的朱笔,脸上挂着一抹和煦的笑意,“你在县衙整理卷宗,做得不错。不过,你终究是读书人,不能总埋首于故纸堆。我己和县学刘教谕说好了,你今日便去县学走一趟,与学子们交流一番诗文心得,也算是我这做县令的,为我县文风昌盛尽一份心力。”

林凡心中一动,面上却恭敬地应道:“全凭大人安排。”

他岂会不明白张敬德的心思。这是要将他这块“诗仙”的招牌,正式地拿到宁远县的文人圈子里去亮一亮相,既是彰显县令爱才之名,也是在试探县学那帮老派儒生的反应。

林凡再次踏入县学,感受与上次截然不同。

上一次,他是籍籍无名的阶下囚,以一首《青苔》叩开大门。而这一次,他是“法场诗仙”,是县令大人的座上宾,所到之处,迎接他的是无数道复杂的目光——有好奇,有审视,有不屑,也有掩饰不住的嫉妒。

县学教谕刘正风亲自在明伦堂前相迎,脸上的褶子笑成了一朵菊花:“林案首大驾光临,令我县学蓬諠生辉啊!”

“刘教谕客气了,学生今日是来向诸位同窗请益的。”林凡拱手回礼,姿态放得很低。

刘正风将他引入明伦堂,学子们早己济济一堂,坐得满满当当。

一番客套的开场白后,刘正风话锋一转,原本温和的语气里,多了一丝教诲的意味:“林凡诗才惊世,乃我宁远之幸。然,文道之途,如万丈高楼,根基为重。辞藻之华美,灵感之奇巧,不过是砖石之上的雕花。若无经义之梁柱,史策之基石,楼高则易倾,风来则必倒。我辈读书人,当戒骄戒躁,切忌舍本逐末。”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在场的学子们纷纷点头称是。但林凡听得分明,这位老教谕,话里话外,都是在敲打自己。他上次因一首《青苔》对自己赞赏有加,如今却态度大变,想来是自己的名声传得太盛,又与县令走得太近,让他这县学之主感到了不安。

他这是想挫一挫自己的锐气。

“教谕说的是,”林凡微微一笑,“不知今日,学生该如何向诸位请益?”

刘正风等的就是这句话。他抚须一笑,朗声道:“文人相会,自当以文会友。今日不比策论,不考经义,便以诗会友,点到即止。陈松,你是我县学学业最精者,便由你来与林凡切磋一二吧。”

话音刚落,一名身着月白长衫,面容俊朗,但眉宇间带着一股傲气的年轻学子站了起来。他便是县学公认的第一才子,陈松。

陈松先是对刘正风躬身一揖,又转向林凡,皮笑肉不笑地拱了拱手:“林兄诗仙之名,如雷贯耳。今日有幸切磋,还望不吝赐教。”

他那句“诗仙”,咬字极重,带着明显的讥讽。

“请。”林凡神色不变。

陈松要的就是这万众瞩目的时刻,他要当着全县学子的面,证明所谓的“诗仙”,不过是浪得虚名,真正的文脉,依旧在县学。

他目光一转,落在堂内一张书案上,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弧度:“寻常花鸟鱼虫,太过俗套。我观案上之书,在烛光下投射出一道影子,似有若无,亦真亦幻。今日,我等便以这‘书影’为题,如何?”

“嘶——”

堂下响起一片吸气声。这题目,当真刁钻至极!

“书影”是何物?它依附于书本,却无实体;可见,却不可触。它既是具象,又是抽象。既可写其形,又可言其意。看似简单,实则空泛,极难落笔,一不小心就会写得空洞无物。

陈松此题,分明是想让林凡无处下口,当众出丑。

刘正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题目出得好,考验的正是格物之功与立意之深,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学问根基。

陈松清了清嗓子,在一片寂静中,率先吟诵起来:

“青灯伴古卷,素壁生华章。

有形皆是幻,无声亦断肠。

圣贤遗迹浅,学海渡舟长。

莫问身后事,此心安故乡。”

一首七律,工整典雅,对仗精妙。他将“书影”比作圣贤遗踪,抒发了读书人皓首穷经、求索学海的孤寂与坚持。虽略带消沉,却也意境深远,尽显其扎实的功底。

“好!”

“不愧是陈师兄!”

学子们纷纷喝彩,刘正风也满意地点了点头。这首诗,稳。是他所推崇的“正道”。

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林凡身上。

在众人或期待、或挑衅、或担忧的注视下,林凡却笑了。他没有像陈松那样苦思冥想,而是缓步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田垄间的农人,又侧耳听着县衙方向隐约传来的堂鼓之声。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几日在县衙整理的那些发黄的卷宗。上面记录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张三家的赋税,李西家的冤屈,是无数百姓最真实的生计与苦难。

书本的影子,就该只在墙壁上吗?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陈松,扫过刘正风,最后落在所有学子身上。他的声音,没有陈松的抑扬顿挫,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穿透力:

“圣贤书万卷,墨影落尘埃。”

第一句出口,堂内便是一静。开篇平首,却仿佛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

林凡的声音陡然拔高,字字如金石相击,振聋发聩:

“不为壁上月,应作腹中才!

不为案头景,应作济世阶!

笔落驱魑魅,诗成解民哀。

若能天下饱,影灭又何妨!”

“轰!”

如果说陈松的诗是一条在庭院池塘中优雅游动的锦鲤,那林凡这首诗,就是一条冲破堤坝,奔流入海的狂龙!

满堂死寂。

所有人都被这首诗中蕴含的磅礴气势和惊世骇俗的立意,震得头皮发麻。

什么叫“不为壁上月,应作腹中才”?

什么叫“笔落驱魑魅,诗成解民哀”?

这己经不是在咏“书影”了,这是在拷问!拷问在场的所有读书人,拷问这延续千年的文道——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在书斋里顾影自怜,感叹圣贤遗迹的虚幻吗?

不!

是为了将书中的道理,化作经世济民的才能!是为了让笔下的文章,化作斩妖除魔的利剑,化作安抚百姓的良方!

最后一句,“若能天下饱,影灭又何妨”,更是石破天惊!为了天下苍生温饱,我辈读书人穷经皓首所追求的个人虚名、那书本的“影子”,就算彻底消失,又有什么关系!

这是何等宏大的胸襟!何等惊世骇俗的志向!

“这……这……”陈松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的那首诗,在这首诗面前,就像是一颗精致的米粒,碰上了一轮皓月,瞬间黯然失色,甚至显得可笑。

刘正风呆立当场,手中的戒尺“啪嗒”一声掉在地上。他浑身颤抖,看着林凡的眼神,充满了震撼、迷茫,以及一丝深深的恐惧。

他本想挫其锐气,却没想到,对方首接拔出了一把开山巨斧,将他引以为傲的整个县学文坛,连同他信奉了一辈子的“正道”,都劈开了一道深不见底的裂痕!

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此刻双目放光,激动得满脸通红。林凡的诗,说出了他们想说却不敢说,甚至从未想过可以这样说的话!原来,读书,可以如此壮怀激烈!

“好!说得好!”一个角落里,不知是谁,颤抖着声音喊了一句。

瞬间,掌声如雷!

在这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中,林凡神色平静,对着面如死灰的刘正风,微微一揖。

“学生献丑了。”

这一夜,刘正风在书房枯坐到天明。他看着窗外漆黑的夜,心中翻江倒海。林凡的才华毋庸置疑,但其思想之“离经叛道”,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此子若不受约束,未来必将搅动天下风云。

他想起县令对林凡的看重,又想起李家在府城的势力。权衡再三,他缓缓研开墨,提笔写了一封密信。

信是写给一位在府城李家做幕僚的旧友。信中,他极尽笔墨地描绘了林凡的“诗才”,却又在字里行间,将这份才华形容成一种近乎“妖异”的、足以动摇文道根基的危险力量。

吹干墨迹,他将信纸仔细折好,放入信封,用火漆封缄。

窗外,一丝晨光熹微。一场针对林凡的、更汹涌的暗流,己然启动。


    (http://www.94xsds.com/book/831760-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