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九,太上皇后返回京师,赵桓车驾出郊奉迎。太上皇后还朝之后,赵桓对其恭谨有加,一切供奉用度,皆如往昔,未有丝毫怠慢。
上皇闻此,心中甚感欣慰,遂定于三月末启程回銮。
西月三日,赵桓亲至郊外资福寺,迎奉圣驾,礼仪周到。两宫相见,笑语相谈,气氛融洽,尽显天家和睦。
及至赵佶龙辇行至龙德宫,早有数位内侍躬身上前,恭迎圣驾。
步入宫内,但见一陈一设,宛如昨日,未有丝毫变动。紫檀书案之上,那幅未竟之作《喜鹊登枝图》静静铺展。画中梅枝苍劲有力,梅花或半吐香蕊,或傲然绽放,皆晶莹剔透,栩栩如生。两只喜鹊,一左一右,各据一枝,似在相互唱和,传递喜悦。
赵佶凝视此画,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心中暗道:“寒冬己去,春日又来。画中梅花虽己不见,但华阳宫中,应仍有众多喜鹊在枝头欢唱。”
赵佶缓步走至龙榻前坐下,慢慢端起一只天青色汝窑茶盏。茶盏中浮雪堆积。赵佶轻啜两口,只觉入喉清香甘甜,沁人心脾。
然而,当赵佶放下茶盏,目光扫过房中众内侍时,却忽地发觉众人皆是陌生面孔,心中不禁生出疑惑。
赵佶眉头紧蹙,向身旁一位内侍怒道:“速将龙德宫内所有内侍、侍婢以及杂役统统唤进来!”
不多时,众人纷纷涌入殿中。赵佶一一审视,竟无一人相识,心中怒意更盛,厉声向面前一名内侍道:“速召王宗濋前来!”
那内侍闻言,急忙飞奔而去。
不多时,王宗濋匆匆赶来。行礼方毕,赵佶便劈头盖脸地问道:“原来龙德宫中那些老人儿呢?都去了何处?为何换了这些人等?”
王宗濋面色微变,恭声道:“上皇息怒!陛下为保上皇安危,特地甄选一批忠实可靠之人来侍奉上皇。”
赵佶闻言,脸色愈加阴沉,高声道:“杨修、陈思恭、萧道、李琮、张见道等内侍,跟随朕多年,勤勉机警,忠心耿耿。你速去将他们召回,将这些人换掉!”
王宗濋面露难色,道:“上皇,恕微臣难以从命。此事须得上皇与陛下亲自商议。若是陛下有旨,微臣方可调换。”
赵佶闻言,不由一怔,沉默片刻,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待王宗濋离去后,赵佶只觉心中仿若塞满无名之物,既重且满,令他难以喘息。他身子,斜倚于御榻之上,不禁滴下泪来。
三日之后,赵桓便册立皇子赵谌为东宫太子。此消息传来,赵佶心中不禁又添几分凉意,仿佛寒冬未尽,春意难寻。
随后几日,朝中大臣络绎不绝地前来觐见上皇。然所言多及书画歌赋之雅事,而于国家政事,则往往避而不谈。每当赵佶问及政事,大臣们便多以含糊之辞搪塞。临别之际,赵佶常以书画宝器相赠,以示恩宠。然而,他尚不知晓的是,这些宰臣离开龙德宫后,便将所受之物送呈开封府,登记造册,无一遗漏。更有甚者,赵佶之言语,亦被宰臣与龙德宫中内侍尽数转述与赵桓。长此以往,龙德宫便逐渐门庭冷落,车马稀疏。
不惟朝廷群臣这般行事,赵桓亦复如此。赵佶初返京城时,赵桓犹时常前来问安。然时日稍久,便仅于假日庆典之期往谒赵佶。然每至龙德宫,不过寒暄数语,便仓促辞归。
然而,有两位常客,却始终如一前来觐见。他们便是谭世绩与李熙靖。赵桓特命此二人共同掌管龙德宫之事,责令他们定期请见上皇,日备顾问,开谕圣意,令其勿干朝政。
偌大的龙德宫中,赵佶常常独自枯坐,半日不发一语。虽值阳春,赵佶心中,却如秋叶凋零,孤寂而凄凉。每观镜中白发,他便感慨万千,昔日之荣光,如今之落寞,相较之下,更觉心如刀绞。宫中虽时有歌舞盛宴,然其心己如枯井,波澜不惊。真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http://www.94xsds.com/book/746445-10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