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书考卷众臣议割地 从谏言昏主拒避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2章 书考卷众臣议割地 从谏言昏主拒避敌

 

十一月初七,刑部尚书王云自斡离不大营归至东京,言情势忽变,金人必欲得三镇,否则将举兵进取东京。

赵桓闻罢,大为惊骇,急命人传旨康王赵构,令其速返京城。

次日,边报传来,粘罕大军自泽州进兵,己破怀州,河阳危急。

众宰执不敢隐匿军情,急急报与赵桓。赵桓闻罢,仿若置身于冰窖之中,周身发抖。心内惧意则如潮水般汹涌,冷汗频出,浑如雨下。

稍顷,他略略稳定心神,暗自思忖:“倘若不割三镇,金人必会如今春一般再围东京。然今时又不比今春,勤王之师皆无,仅凭京城之中数万禁兵,将如何御敌?然割地之事,我岂敢擅专?倘若贸然应允,我岂不要如那石敬瑭一般,遗臭万年?我须与群臣共商,再作定夺。若群臣皆赞同割地,我便顺水推舟,也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若群臣不赞同割地,再议其他御敌之法。”

赵桓遂下诏曰:“朕屈意议和,无所不至,虽衮冕车辂名号之类,犹无所惜。盖欲保守祖宗之地土,而金人必欲得三镇。今欲与之,其利害如何?欲不与之,其利害如何?朕当从众而行之,不敢自任。可令御史台告报百官初八日於尚书省集议。朕必只从众议。”

十一月初八,文武百官鱼贯而入,集聚于尚书省,分列廊庑。众人各据一桌,执事内监为每人备好笔墨纸砚,供其详陈割让三镇之利弊。

众臣皆面色凝重,或眉头紧锁,或闭目沉思,或欲提笔而思量再三,或写罢数字又举笔不前。

原来,哲宗绍圣年间,司马光、文彦博、赵卨、范纯粹等一干大臣因弃地之罪,被削籍除名,远谪岭海,且累及子孙,皆遭禁锢,纵累逢大赦,亦不得宽宥。有此前车之鉴,赵桓此前数次召集宰执商议此事,多数宰臣噤若寒蝉,闭口不言。

今日赵桓令众臣当场作答,众臣自是无法逃避,皆字斟句酌,缓缓落笔。

何?手拈毛笔,神色凛然,书曰:“三镇者,国之藩屏,若弃之,如开门揖盗,金人必将长驱首入,后患无穷。且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若因一时之安而割让,乃不忠不义之举,必为万世所诟!”

耿南仲则眉头微皱,思忖再三,而后写道:“今金贼势盛,若不允割地,彼必不会息兵。若兵临东京城下,焉能抗之?恐东京危矣。暂割三镇,可缓其兵锋,徐图后计,此乃权宜之策。”

其余众臣亦纷纷书写。一时之间,殿内殿外,格外静谧,唯闻笔落纸上之沙沙声。

待百官书毕,呈于赵桓。

赵桓逐一阅览,时而眉头紧蹙,时而微微摇头。待悉数阅罢,见许割三镇者甚众。唯何?、聂昌、梅执礼、孙傅、吕好问、洪刍、秦桧、陈国材、雷公、廉学士、萧书生等三十六人言不可与。持两可之说者,又有十数人。

赵桓心道:“我若此时下诏,顺从多数臣子之意,允割三镇,恐怕仍会引天下无数臣民咒骂,还是慎重行事为妙。”

是故,赵桓面露难色,道:“虽是众寡悬殊,言可与有三镇者多,但朕若下此诏书,却是于心不忍,深觉愧对祖宗。”

耿南仲出班,拱手奏道:“三镇既尝许之,今若不与,是中国失信于金国,不若暂且与之。倘若金人不肯班师回朝,我大宋出兵,亦是师出有名,顺应天道。”

未等赵桓开言,详议司吏房检讨范宗尹却忽地伏地叩首,额头触地有声,神色惶恐万分,高声道:“陛下,臣以为,割地与金,方可止金寇南侵,否则将致中国生灵涂炭、社稷危难!以三镇之地,暂纾亡国之祸,此乃上策!”

尚书右丞、中书侍郎何?闻言,对范宗尹怒目而视,亦高声道:“金人素来狡诈,阳许讲和,却攻略自如。割,金人亦来;不割,金人亦来!况且国家更三圣始得,河东陵寝在焉,岂能弃之不顾!”

“祖宗之地,寸土不可与人。前有敬瑭之事,一时之错,千古之恨!陛下万万不可仿效于他!”户部侍郎雷公道。

恰在此时,徽猷阁大学士李若水方归自粘罕大营。听闻赵桓与众臣正商讨割地之事,便匆匆来到殿外,乞求觐见赵桓。赵桓立即应允。

入殿后,李若水伏地叩首,哭道:“陛下,臣此次出使金营,那粘罕言辞坚决,不肯归还太原与真定,且写下战书,命臣带回,呈给陛下。”言罢,双手颤抖着递上战书,涕泗横流,不能自己。

赵桓接过那封战书,展开细瞧,双手竟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匆匆阅罢,其面色愈发惨白,眼中满是惊恐与慌乱,一时竟呆立于地,茫然不知所措。

何?见状,便拱手道:“陛下,三镇之地,事关重大。倘若割让,则必伤河外军民之情,使其心灰意冷;然若不割,如今太原、真定己然失陷。臣以为,不若暂且任之,只令各处严饬守备,枕戈待旦,以备金贼来犯。”

同知枢密院聂昌亦出班奏道:“臣附议!何相公之策,权衡利弊,方为当下之良策。”

李若水哭道:“臣亦附议!陛下,我大宋当拒不弃地,与那金贼死战到底,方显我大宋之威!”

户部尚书梅执礼亦奏道:“臣亦附议!臣乞请陛下下哀痛之诏,以激天下军民同仇敌忾之心,再召西方勤王之师,拱卫京都。且令河北、河东、京畿等路并行清野之策,使金贼无所掳掠,坚壁以抗敌。”

众臣见状,纷纷高声呼道:“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

赵桓深吸一口气,似从慌乱中稍稍回过神来,道:“朕且依众卿之策罢。望众卿齐心协力,共御外敌。”

众臣闻罢,皆拜倒于地,齐声高呼:“臣等必竭忠尽智,共守大宋江山!”

次日,兵部尚书吕好问上奏,乞集各路兵马,于尉氏、咸平、陈留、东明一带就粮,扎连珠寨于黄河之畔,营寨相间三十或五十里,以护京城,使敌不得长驱。又言守河当用老将,外戚、宰执、亲旧及三省、枢密院、六部官吏亲属皆不可用。且言守河之士久曝易疲,难以御敌,可沿黄河设垒障。然诸般建议,宰执皆置之不理。

梅执礼提清野之策,朝廷从之,遂诏河北、河东清野。

注: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于尚书省置详议司,范宗尹被太宰徐处仁推荐为详议司吏房检讨。


    (http://www.94xsds.com/book/746445-1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94xsds.com
小说大师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